洁癖背后的强迫症:过于追求完美,她产生了焦虑感
读特首席编辑 刘一平
2018-05-14 15:59

       小君是公司会计,她有一个好习惯:工作完成后总会检查一两遍。这样的认真赢得领导同事的认可,她自己也很自豪。然而半年前,一种超乎寻常的“洁癖”突然缠上了她。

特别洁癖:所有人都觉得她变奇怪了

半年前,因为报表数据出错,领导批评了小君。小君很自责,此后为了防止出错,工作做完后要再多检查两三遍,如果复核时被打断,或发现了一点点小错误,她就大为紧张,一定要再重复检查四五遍才放心。她也知道没必要反复检查这么多遍,但她控制不住,否则心里特别不舒服。于是,她的效率开始下降,要经常加班才能完成工作。

不仅如此,不知从何时起,她开始特别有“洁癖”,每天回家后非常认真地洗手,有时要洗十几遍,洗澡就要花1个多小时,衣服要连洗三四遍。逐渐地,她每天要花四五个小时做清洁,并尽量避免出门,防止把家里弄脏。这样,她就没有办法上班了,只好请假休息。

家人觉得她变得越来越怪,劝说她不必过分清洁过于紧张。她也知道没有必要这样,但她无法控制。情况越来越糟糕,最后甚至不能单独出门,连家务也完成不了,大多数时间呆在床上,命令丈夫按她的要求去做家务。后来,她几乎是被强制带到了心理专科医院,诊断结论是强迫症。

多年经验:“不完美”=“失败”

为什么一个看似好的习惯最后会演变成强迫症?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小君陷入病态?记者请深圳市康宁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位照国对此作出分析。

原来,小君是被抱养长大的,高中毕业时她知道了被抱养的事,不过,养父母对她非常疼爱,她的成长也很顺利。她从小做事情就非常认真,自我要求很严格,上学时成绩一直很优异,也常因此得到父母、老师的表扬。小君一直将做事认真、仔细视为自己最大的优点,觉得一件事没有做到完美就等于没做。

长大后,做事认真追求完美也成了小君突出的性格特点,事后反复检查,就是这一特点的最集中表现。尤其是她以这样的方式对待工作、并获得了很多成绩之后,她的这一特点得到了强化。

于是,工作上的失误让她意识到,重复检查并不能百分百保证成功。而在她多年的经验里,“不完美”,或者不是百分百的成功,就等于“失败”。

陷入怪圈:生活变得不堪重负

位照国说,这种追求完美、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令小君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不完美”的“失败”;而她又缺乏其他可替代的行为策略,深刻的焦虑由此产生。焦虑促使她更多次、并且更仔细地重复检查确认,以保证“百分百准确”;但同时她也意识到,过多的重复导致了效率的下降,这反过来令她感到忧虑。

由此,小君开始陷入到一个怪圈之中:

一方面,她对事要求完美,“不完美就等于失败”的准则令她不允许自己出错或冒险出错,事后不自主地出现事情可能没做好、有错的想法,这让她紧张焦虑,于是重复地检查或确认,之后,焦虑减轻或缓解。这种以重复检查或确认获得的精神放松感逐渐形成了规律,一旦头脑中出现令她紧张的想法或场景,就条件反射地开始采取重复的检查确认等行为,来获得精神上的轻松感,这就形成了医学上所谓的“强迫”。

另一方面,新的问题出现了:重复策略并不能真正完全地消除所有风险,因此强迫行为只能暂时减轻焦虑情绪,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困境,当再次面对类似情形时,焦虑仍然会发生。并且她对强迫行为依赖的同时,也会对强迫行为本身产生强烈的焦虑情绪,导致“焦虑情绪—强迫行为—反强迫—焦虑”的循环发生。

“这就好比一个漩涡,生活中包括卫生、吃饭、穿衣等任何有可能出错,或有潜在风险,并能激发她焦虑的事情,都开始陷入到这个漩涡中。由此,小君发觉,生活中几乎处处都不得不反复检查、确认安全,这就使生活变得不堪重负。”

为了避免陷入到这种焦灼的状态,小君选择了逃避,尽量避免接触那些可能让她陷入强迫的情况:不敢拥抱儿子,因为害怕自己不干净会让儿子染病;不敢做饭,因为害怕自己洗不净菜、忘记关闭煤气而让家人受伤害;不敢出门,因为害怕出门会沾染病菌,回来后又要面临无穷的清洗和担忧;最后,她只能躺在自己的床上,什么也不做。

不仅如此,她发现家人做事也处处都有“危险”,如丈夫回家不换衣服,细菌会沾染到沙发上,儿子碰到沙发,细菌会沾染儿子而令他生病等。因此她也要求家人反复清洁以使自己安心,否则她就会感到极度的焦虑紧张,家人为迁就她而照做了,结果家人也被卷入到她的强迫漩涡之中。

系统治疗:重建行为和认知方式

小君住院治疗了,在充分地评估之后,心理科医生采取了药物结合心理治疗的策略:药物适度地降低小君的焦虑;通过暴露疗法和认知治疗,重建小君的行为和认知方式。

位照国解释,暴露疗法和认知治疗主要是针对小君强迫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了干预。暴露疗法让她采取观察和不干预焦虑的做法,打断她已经形成的“以强迫行为缓解焦虑”的行为模式,并建立了“不采取强迫行为,焦虑也可以减轻和缓解”的行为经验,并以此重建了对待焦虑的新行为。

认知治疗使小君认识到,作为强迫动力来源的焦虑来自于她长期形成的追求完美、非黑即白的僵化思维模式,通过不断的练习,她尝试着接受不完美、忍耐不确定性,尝试着允许自己打破禁忌、以更加灵活和客观的方式生活。

渐渐地,小君的强迫开始减少,几个月后恢复了正常生活。在此后的随诊中,尽管仍然偶然有强迫,但基本不影响她的生活工作,她也能尝试用新的方式应对遇到的问题了。

编辑 曹亮

(作者:读特首席编辑 刘一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