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名家李树建:地方戏曲的内容和形式都应“与时俱进”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文/图
2021-02-21 19:43
摘要

2月17日,豫剧《“忠孝节义”四部曲——程婴救孤》拉开了2021年福田新春艺术节戏曲演出的序幕。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豫剧院院长李树建直播间唱戏

梆声豫韵唱响深圳大剧院,感受浓浓新春年味儿!

2月17日,豫剧《“忠孝节义”四部曲——程婴救孤》拉开了2021年福田新春艺术节戏曲演出的序幕。现场数十次会心的掌声表达着鹏城观众对传统戏曲文化的挚爱之情。2月19日演出的是“忠孝节义”四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苏武牧羊》,当日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四次来深每次感受都“大不一样”

豫剧与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汉族戏曲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它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李树建老师告诉记者,豫剧群众基础广泛。它是京剧之外,老百姓接受程度最高的地方戏曲之一。“豫剧以中州音为基础,全国各地的人民都听得懂。它跟黄梅戏一样,很受老百姓欢迎。”此番李树建老师携四部豫剧经典来深演出,深圳观众的热情让他十分难忘,“深圳观众爱戏、懂戏!”

实际上着已经是李树建第四次来深圳演出。每一次到深圳,他的感觉都不一样。1998年,李树建第一次到深圳演出,当年深圳热火朝天大搞经济建设的场景,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二次是十几年后,2017年结束在香港的演出之后,又在深圳演出一场。紧接着就是2018年,元宵演出,“那台演出各个戏曲种类都有,不仅是豫剧,现场座无虚席,观众兴致很高。”

“这四次到深圳演出,每一次深圳都有新变化。深圳人的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怀和态度让我感触很深。”李树建说,“尤其这几年,深圳人对文化越发重视,我们的戏到深圳,戏票一早就售罄了,给我们很大鼓舞。”

“本来主办方想再加演一场,但因为日程冲突了,只好改期。今年下半年,我们豫剧还会再来深圳演出,届时再好好回馈深圳观众的热情与厚爱。”

豫剧人都大胆地采用“拿来主义”

据悉,豫剧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接受度和普及度,除了中州音易懂之外,更重要的是豫剧人的“与时俱进”。他们没有躺在舒服的“传统摇摇椅”上,而是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新的唱腔、新的唱词、新的剧本、新表演形式……只要是符合现代审美的,豫剧人都大胆地采用“拿来主义”。

“豫剧可以演出的剧特别多,除了传统经典老戏,我们还有很多现代戏,都是新创作的。即便是经典老戏,我们也在研究和琢磨新的表现形式。唱腔怎样才会更优美?唱词如何拿捏?这里面都大有学问。”李树建告诉记者,河南豫剧院甚至还会根据不同的观众,调整表演状态和方式。

“如果是下乡演出,我们就会要求演员更开放一些;如果是在城市里演出,表演就要收一点;如果是去海外演出,武打场面就得多一点。”李树建说。他认为,时代在变,如果地方戏曲完全一层不变,很难发展“新血”。

“不能胡改、乱改,也不能不变。在表演上,这些年豫剧就借鉴了话剧的表演形式,人物刻画更加生动、立体。”李树建认为,除了豫剧人的努力,这些年豫剧红红火火还得益于河南省、河南媒体的重视。“我们河南卫视有一档节目叫《梨园春》,办了20多年了,它是以戏迷擂台赛方式呈现的一档戏曲综艺旗舰栏目。每一年都有打擂赛,擂主将获得一台轿车。”

这多重因素叠加让豫剧在新时代迸发出勃勃生机。

“线上+线下”同步开演精彩大戏全球看

从2月17日(正月初六)至2月21日(正月初十),在深圳大剧院举行的豫剧名家李树建主演的豫剧“忠孝节义”四部曲——《程婴救孤》《清风亭上》《苏武牧羊》《义薄云天》演出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演出开始前,不少观众早早来到剧院,等待有序入场。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2021福田新春艺术节期间的演出严格控制上座率,确保市民和观众的健康与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更多喜爱戏曲的观众欣赏到名家演出,豫剧《“忠孝节义”四部曲》的四场演出“线上+线下”同步开演,观众可以通过深圳大剧院哔哩哔哩直播间、戏缘APP和豫剧人李树建快手号、抖音号等“云”方式观看演出。据了解,《“忠孝节义”四部曲》首场演出当晚,共有30余万来自全国、全球的观众通过互联网收看了这部豫剧大戏的精彩演出。

本次深圳演出活动由中共福田区委宣传部主办,福田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福田区公共文化体育发展中心承办,深圳大剧院、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协办,让“就地过年”的深圳市民过一个“戏”味十足的中国年。

编辑 刘桂瑶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王雯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