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在画中行,万物皆可期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2021-02-16 20:18
摘要

从古至今,牛不断被赋予勤劳、财富、吉祥的寓意,同时也给艺术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红花两朵插牛头,辛丑新春应属牛,祝你今春耕种好,风调雨顺庆丰收。”这是艺术家丰子恺若干年前在一张贺辛丑新春作品上的题诗,也是我们共同的祝福。从古至今,牛不断被赋予勤劳、财富、吉祥的寓意,同时也给艺术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关于牛的文化不断被创造与书写,留下了大量以牛为主题的艺术作品。

牛为艺源 形象丰富

牛耕始于春秋战国时代,铁犁牛耕的使用使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在中国传统祭祀仪式中,牛用来祈祷风调雨顺。古人认为,牛拥有五行中土属性和水属性,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象征。

在古代,牛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提高耕种效率,还能为人类提供牛奶、牛肉等重要食物。除了实用性之外,牛在艺术史中更是呈现出丰富多变的形象与文化内涵。

李唐《牧牛图》,南宋

中国悠久的农耕文明,让牛的形象广泛出现在中国古代艺术作品中。在中国绘画与民间民俗文化中,以牛为题材的作品也俯仰皆是。譬如,在贺兰山岩画、阴山岩画等中国古岩画中,抽象极简的图像生动传达出牛对于古代生活的重要性,从中折射出农耕时代的观念;敦煌壁画、寺观壁画及雕塑中处处可见牛的形象;还有《老子出关图》《三牛图》《五牛图》《十牛图》《百牛图》《牧牛图》等中国画中,与牛相关的佳品名作数不胜数。

在这些作品中,牛的形象既有阳春白雪的审美倾向,同样也非常“接地气”。在中国民间民俗文化中,如剪纸、皮影、泥玩等,牛的形象鲜明立体,成为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形式。

国外的艺术家也钟情于牛主题的创作。无论哪个艺术流派都涌现出不少此类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国际著名艺术家毕加索对牛的热爱可见一斑。对牛的描绘贯穿在他整个艺术生涯中,成为其不同创作阶段的“见证者”。除了描绘斗牛场景,他还在许多作品中融入“牛”的形象。如代表作《格尔尼卡》中,画面左边就有一头仰首站立的牛。

唐代《五牛图》登上春晚

牛年央视春晚舞台的《国宝回家》节目让很多观众印象深刻,除了首次亮相的天龙山佛首之外,现场还展示另一件流失海外后重回祖国怀抱的文物——《五牛图》。

《五牛图》

《五牛图》(局部)

说起以牛为主题的绘画作品,第一个让人想到的便是这幅唐代韩滉所作的《五牛图》。《五牛图》是我国目前所见传世书画中最早作于纸上的作品,被视作“镇国之宝”, 极具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五牛图》从故宫流失多年后,于上世纪50年代初现身香港文物市场。为了国宝回归,国家动用外汇储备抢救征集回来,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该作品为白麻纸,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在横卷上画了五条神态、性格、年龄各异的牛。从右至左,首匹为棕色老牛,描绘成一边咬着东西一边在杂木旁蹭痒痒的情状,意态悠闲;次为黑白杂花牛,身躯壮大,翘首摇尾,步履稳健;第三匹为深赭色老牛,筋骨嶙峋,纵峙而鸣,白嘴皓眉,老态龙钟;第四匹为黄牛,躯体高大,峻角耸立,回首而顾;第五匹牛,络首而立,体态丰厚,凝神若有所思,双眼流琢出倔强的个性。韩滉通过对眼神的着力刻画,将牛既温顺又倔强的性格表现得极为传神。

牛事如意 迎春纳福

艺术作品中的“牛”有着七十二般变化。观众如果要深入感受不妨去观赏一下正在国博展出的“牛事如意——辛丑牛年迎春文化展”。展览精选160余件(套)与牛有关的文物和艺术品,为观众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牛”精神。

齐白石《柳牛图》

可以说,这一展览集“牛”主题形象作品之大成,展览从生产生活、历史文化、艺术雕绘等各个方面系统展示牛的历史、文化和与牛有关的节俗信仰。其中既有融汇牛角形象的商周青铜礼器、颇具特色的古滇国青铜器,也有不同历史时期与牛有关的雕塑、绘画作品。依据老子出关、牛郎织女、吴牛喘月等历史典故绘制的图像让传奇故事更加形象生动;描绘渔樵耕读的书画、瓷器承载着农耕社会最朴实的夙愿和期待;盘车图、豳风时序歌图、嫁娶图等将牛与世俗社会紧密相连;《牧笛图》《秋郊归牧图》等绘画作品则在虚实之间抒发着古人对山水田园的向往情怀。

唐代的十二生肖陶俑和生肖陶牛俑,体现了唐人的趣味。宋代画家夏圭(款)的《牧笛图》和《秋郊归牧图》一派田园诗意,吴作人的水墨画《牦牛图》给观众以刚劲之美的享受,吴为山的雕塑《紫气东来·老子出关铜像》凝练抽象……古典作品中的牧牛场景多与山水林木结合,形成了高士骑牛、童子牧牛等主题作品。近现代艺术家则汲取了诸多光影、造型因素和多元表现手法,新意迭出。

夏圭《雪溪放牧图页》,绢本设色,25.7×26.6cm,宋

与牛为伴 美在耕耘

牛背高高拱起,牛角向前冲。中国美术馆推出的跨年最“牛”年大展引人入胜。展览的开篇“瑞牛呈祥”的70余件以“牛”为题材的经典名作悉数展出,构成此次展览的重头戏。著名法籍华人艺术家熊秉明的雕塑《小牛》《回首牛》《抵首牛》《卧牛》《跪牛》,与刘开渠《牦牛》、让·卡尔多《阳光下的牛》等雕塑一起,尽显牛丰富多样的姿态,令展厅成为“牛的乐园”;在这个展览中,观众还能看到该馆藏齐白石《红衣牛背雨丝丝》、李可染《榕树水牛》、董希文《千年土地翻了身》等名家以“牛”为题材的经典美术作品,还有剪纸、年画、春联等多种类型作品。

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卓荦迎新—中韩牛年生肖文物交流展”,8件/组以牛为题的文物“藏身”在上海博物馆大堂和绘画馆、玉器馆及印章馆等常设展厅中。观众可以观赏从青铜器、瓷器、玉器到绘画等艺术形式中牛的形象的千万趣味。

杨晓洋《牧归图》68_68cm纸本水墨 2021年

耕耘者是最美的。牛的形象也与深圳这座城市紧密相连。雕塑家潘鹤为深圳经济特区特别创作的《拓荒牛》雕塑家喻户晓,享有盛名,可以说是深圳城市精神的代表性雕塑。这件大型铜雕充满雄健力量。在朴实无华的底座之上,一头开荒牛全身紧绷,牛头抵向地面,四腿用力后蹬,牛身呈竭尽全力的负重状。整头牛的造型鲜明,积极向上,呈现出耕耘的力量。

牛年已至,万象更新,不用扬鞭自奋蹄,让我们吹响奋进的号角。

编辑 关越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王雯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