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日常进入历史以文学见证时代 《奋斗与辉煌》献给在小康路上不懈奋斗的人们

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2021-02-13 16:10
摘要

大潮起珠江,先行在岭南。改革开放40多年,是大国崛起的时代,也是一部广东努力奔向小康的波澜壮阔的历史。

大潮起珠江,先行在岭南。改革开放40多年,是大国崛起的时代,也是一部广东努力奔向小康的波澜壮阔的历史。2020年12月,由花城出版社和南方日报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问世。这是国内第一部全景式史志式讲述广东小康建设辉煌成就的大型报告文学,时间跨度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至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科技创新等方面,讲述广东人民的奋斗故事。

该书以日常进入历史,以文学见证时代,既包含广东在危机中育先机、变局中开新局的魄力,也体现了气势如虹、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它诉说的不仅是广东故事,更是每一个人的故事。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创作团队中的5位作家,听他们讲述该书创作背后的故事,体会40多年来广东小康历程的艰辛历程与辉煌成就。

重大事件撑起历史节点 卷卷有亮点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奋勇前进的缩影。40年的发展历程是奋斗的历程,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如今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征途漫漫,脚下惟有奋斗。”谈及书名,总撰稿人、省作协党组书记张培忠对记者说。据他介绍,该书在创作时贯穿了3条主线:其一,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其二,将广东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和精神贯穿始终;其三,把党的领导贯穿始终,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而在每一卷中,都分布着亮点,点亮了那个时代。

《卷一 百端待举》的时间轴线横跨为1978至1991年,叙写了广东人民为摆脱贫困所做的艰辛探索和全力拼搏。“百端待举讲的是一个开端,点明小康历程是从这里开始。”该卷作者之一、暨南大学教授喻季欣向记者介绍,“这一卷有3个亮点。首先,通过对当时人们生活真实情况的描写,突出改革的原因和特殊性,即起步就是要闯;其次,这10年中的每一个历史节点均在书中体现,从个体户之变、经济特区建设、流行文化兴起到地方修建铁路、广交会、六运会等;第三,本卷写出了人们在改革开放精神中的变化。而正是改革开放的曙光、美好生活的期许施展了它的定力,让广东人放下了心中的行囊,开启了改革开放奔小康的征程。”

“第二卷从聚焦问题落笔。”《卷二 风生水起(1992-2001)》作者之一、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王十月对记者说,“20世纪90年代有两个特征:第一是经济野蛮生长,创业激情生机勃勃但又不规范,问题层出不穷;第二,很多重要的法律法规是在这段时间出台的,解决了当时中国是坚定不移推进改革还是走回头路的难题。总体来说,这十年呈现出的是中国经济走向次序化和规范化的过程,以及广东人民日益活跃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人心的变迁。”

“在《卷三 攻坚克难(2002-2011)》中,记录了三大重要事件,一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是广东经济腾飞的巨大引擎,是推动GDP、就业稳步增长的发动机,奠定了社会发展的经济基础。二是政府开始重视‘民生’。污染严重的产业被淘汰,有前瞻性的政策出台,新兴产业层出不穷,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第三,这时期,广东出现了一批社会组织、公益组织和慈善机构,对社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卷作者之一、佛山市艺术创作院副院长盛慧说。

“如果说《奋斗与辉煌》前三卷展现的是广东小康的‘奋斗’历史,那么第四卷更多呈现的是‘辉煌’业绩。《逐梦飞扬》这一卷撰写的时间点是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之年,表现的是‘广东精神’和‘广东特点’。”据该卷作者之一、省作协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曾平标介绍,该卷书名原不叫《逐梦飞扬》,在讨论开篇如何切入主题时费了不少心思。“大家通过讨论后认为,十八大召开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时,首次提出‘中国梦’。接下来,总书记将地方调研的首站放在广东,其实就是为‘中国梦’启笔。当时我们就想,‘小康梦’不就是‘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吗?广东全面建成小康,不是进入一个‘追梦’的新阶段吗?基于主题的提炼和升华,很自然地将‘小康’嵌入到了‘中国梦’中。”

13位作家合力攻关 12次“火花”集体打磨

《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由13位作家和记者深入一线采写,数易其稿而成。创作期间,省作协组织共召开12次创作推进会、改稿会和专家审读会,反复打磨、精益求精,务求打造广东小康题材的“扛鼎之作”。

每卷书页上,都写着作者“章石山”的名字,这是创作团队的总笔名。据了解,“石山”取自“13”的谐音,而“章”则表示这本书是凝聚各自心血所成的大文章。“描写广东小康历程,必须由广东作家完成,这样才能写出这片土地的厚重与精彩。”张培忠说。据他介绍,13位作家除本地人外,其余均在广东生活了20年左右。而为提高作品的真实性和易读性,除高产的非虚构作家外,创作团队中还有不少著名小说家。当被问及此次创作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时,5位作家不约而同地表示,这要属翻阅海量历史资料、集体创作集思广益。

“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史实需要大量翻阅资料核验。我曾用一星期时间泡在图书馆里,翻看1978年-2020年的《人民日报》《南方日报》和《羊城晚报》,核对细节。此外,我还在网上买了大量古旧书籍。虽然有些事情是亲身经历,但脑海里的印象早已模糊。核对地点、人物、名字的过程有些艰苦,常常为了一个细节,把一个村的历史挖个底朝天。但翻到有意思的地方,也感觉如获至宝。”喻季欣说。

“我和合作者王威廉、陈枫三人集中在广州从化一家酒店里展开了33天的‘头脑风暴’,从选题选材到提纲挈领再到全书架构等达成共识。”曾平标对记者说,“过去的写作是独立采访、独立构思、独立写作,而《逐梦飞扬》是一次独特的集体写作,是一次团结协作的实践,个性化写作向共性化写作的趋同是一次重大考验。作为这一卷的牵头人,最难的地方也在于此,比如全书的统筹,语言风格的对标等。但我和我的团队克服了这些困难,高质量完成了任务。”

“集体创作就意味着群策群力,优点是集思广益出来的作品更全面,但不足是每个人的认识不一样,通稿比较辛苦。”《卷二 风生水起(1992-2001)》作者之一、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王十月说道。在他眼中,该书创作还有另一大难点——把故事背后的逻辑和道理弄清楚,强调事件发展的因果关系。“收集资料的过程是‘知其然’,但最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比如,写到邓小平同志南巡,我们首先要从学理上弄清南巡的背景。再比如,顺德企业所有制改革。当时的报道里故事、细节都有,但我们要弄清其改革背景。所以一篇3000字的论述,看10-20万字的学者论文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写作方法是5个步骤:该事件为什么发生在这一年;为什么发生在该地点;改的过程是怎样的;它有哪些成功经验;有哪些失败教训。把这5个问题回答清楚了,文章基本上就写清楚了。”王十月说。据了解,为了做到精益求精,在全书统稿时,有些章节被“枪毙”了3次甚至整章删掉。

在110余万字的背后,是作者勇挑重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作中,王十月突发心脏病,心血管堵塞达90%。做完心脏搭桥手术、短暂休息调整后,他又继续投入写作中;刘鉴,因写作投入大,消耗多,一个月内瘦了20多斤。“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广东应该拿出与时代发展和其经济地位相匹配的作品。《奋斗与辉煌》是国内第一部全景式史志式讲述广东小康建设成就的大型报告文学,它不仅将‘广东经验’倾囊相授,也在讲好广东故事的同时,描述出走在全国前列的抱负和雄心,其作品本身更是加强文化强省建设的实践。”张培忠激动地说道。

历史中的“烟火气” 用百姓故事折射时代变迁

“小康似乎不属于宏大叙事,但它内嵌着中国人的千年梦想。”《奋斗与辉煌》不仅含有丰富详尽的文献资料,更有1000多个人物真实的生活经历和滚烫的生活热情。据张培忠介绍,该书以百姓生活变化为立足点,采取编年史方式构建创作框架,以时间为经、以人物和事件为纬,通过“小人物”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的生活变化与细节折射出时代变迁。因此,用小切口反映大视角,从小切面展现大主题成为该书亮点之一。

“小康进程不是枯燥的论述。所以在选题定位上,我们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将《奋斗与辉煌》作为一本通俗历史来写,通过600多个百姓故事体现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加强可读性。”张培忠说道,“讲好广东故事,绝不是简单地堆砌材料,而是要通过精彩有亮点的真实故事,叙写那个时代的奇迹。”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时代潮流不可阻挡,时间的意义是人们用奋斗标注的。因此,在喻季欣看来,这本书一定要有生活的滋味。“随着改革开放和向小康社会的奋进,西装领带悄然取代中山装,成了男士正装的标配。‘金利来,男人的世界’也随着电视的普及传遍千家万户。”“原来的太爷鸡在时代变化中被注册了商标,成为了品牌。”东莞、顺德、海丰、佛山万元户、个体户、太爷鸡……在这一卷中,记者感受到了历史变迁中浓浓的“烟火味”。

“写这本书就是要把视角铺在普通人身上,落脚于百姓衣食住行的细节上。我们要通过故事反映时代,把普通人的奋斗精神有机结合在时代旋律中。为了写的精彩,采访过程比较辛苦,有的时候并不顺利,要通过3、4次的邀约,或者前往采访对象住的地方,不断挖掘。”喻季欣笑着说。

在盛慧眼中,《奋斗与辉煌》与一般政治类读物不太一样,它更强调人文关怀、叙事温暖和文学性。“拉家常的写法让读者在看书时会有一种与书聊天似的感觉。”盛慧说道,“这是一本贴合百姓生活、讲述幸福过程的书,每位读者都能从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攻坚克难’后强烈的幸福感。梳理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可以说,这本书记录的是创造幸福的过程。”

编辑 董雯静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李林夕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