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
▲官网截图
《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通知》强调,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通知》指出,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各校要做好家校沟通,讲清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家长应切实履行教育职责,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通知》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工作指导,及时解决学校手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日常监督,确保有关要求全面落实到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该不该将手机带进学校?网友吵翻
中小学生该不该将手机带进校园?网友们观点不一。
有家长表示支持,认为如今的手机融合了各种娱乐休闲的功能,大人都很难控制住自己玩手机,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势必会影响学习。
@粉嫩的猪头肉:不要原则,要禁止!禁止!禁止!最多可以带智能手表进去,手机禁止就行了。
@全是甜份:这个支持!现在学生沉迷手机的越来越多了……
还有家长认为,学生不带手机自己很没有安全感,特别是放学之后不能及时联系到孩子确保他的安全。
@Hug_OO:天呢,孩子路上被拐跑了谁负责?
@旺仔添奶:我也不想让孩子带手机去学校,但是现在路上车这么多,孩子放学之后都联系不到孩子,家长真的会很担心。
@Nyx1118:带了手机孩子受到欺负了还可以拍下来保留证据……
孩子的“手机瘾”是怎么来的?
2018年的《中美日韩网络时代亲子关系的对比研究报告》显示,在4个国家中,中国中小学生触网率最低,但中国中小学生智能手机拥有率(68.1%)仅次于韩国,7-9岁开始触网的学生居多(45.2%)。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因家长不让玩手机而轻生的事件时有发生。“孩子玩手机该不该没收”,也成为了家长心中的“世纪大难题”。
许多时候,是父母亲手把手机送到了孩子手里。当孩子“闹腾”需要人陪时,就给他一部手机,让他可以听故事、看动画、玩游戏,瞬间整个世界都安静了,父母也省心了。殊不知,孩子的“手机瘾”,就是这样慢慢染上的。最后,家长苦恼孩子沉迷于手机与网络游戏,而孩子也抱怨父母总是无时无刻不盯着手机,总是“没有时间”和自己聊天、玩耍,却不想允许自己玩手机。
报告显示:我国父母跟孩子的交流频率最低,交流的首要话题是学习,他们听孩子倾诉烦恼的时间最少,近半数父母有一边玩手机、一边跟孩子讲话的情形。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读本》也显示,以下四类家庭的孩子容易上瘾:
沉迷手机对孩子的危害有多大?伤害孩子视力、影响孩子颈椎;导致恍惚、退缩、无序等异常状态;还会损伤脑神经,导致睡眠障碍;耽误孩子学习,导致认知与思考能力减退,产生思维惰性……
家长怎样教孩子合理用手机?
●1-3岁: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手机
父母尽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多与孩子互动、有质量地陪伴孩子;父母手机中不要下载任何游戏,以防孩子因游戏上瘾而索要手机玩;如果孩子对手机好奇,可向孩子示范打电话、发语音、拍照片等,建立孩子对手机用途的正确认知。
●3-6岁: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手机游戏
父母及家人手机去娱乐化,即删除游戏、音乐、视频等各类会吸引孩子的APP;积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多与孩子共读儿童绘本;丰富孩子的生活经历,多带孩子外出体验大自然,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
●7-12岁:针对手机问题不宜强势打压
如果孩子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智能手机,作为家长,要指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建立手机使用规则。
1、要健康使用手机
不要在黑暗中玩手机,使用手机时尽量打开房间的灯;每次玩手机的时间不宜过长。
2、使用手机时间有限定
每天要控制孩子玩手机的时长,明确几个时间点必须得放下手机:吃饭时不碰手机;写作业时不用手机;与父母、同伴交流时不看手机;走路时不拿着手机;睡觉前不玩手机。
3、使用手机时需学会保护自己
网络世界不是净土,各种信息良莠不齐,稍有不慎,就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伤害。要引导孩子保护自己的隐私,同时更要指导孩子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增强上网时的防范意识和自我约束力。
编辑 陈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