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科学集中度显示度,全力推动光明高质量高颜值发展 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奋强 通讯员 靳峰 文/图
2021-01-23 09:59
摘要

1月22日,中国共产党深圳市光明区第一届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召开,明确提出高质量推动创新发展,高颜值塑造城市风貌,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争做代表深圳参与未来科技竞争的第一艘“冲锋舟”,奋力吹响新时代的前进号角,勇担时代赋予光明的历史使命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光明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发展阶段,推进经济动能加速转换、创新能力加速跃升、城市面貌加速蝶变,实现更高质量、更高颜值跨越式发展极为关键的五年。

1月22日,中国共产党深圳市光明区第一届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召开,明确提出高质量推动创新发展,高颜值塑造城市风貌,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争做代表深圳参与未来科技竞争的第一艘“冲锋舟”,奋力吹响新时代的前进号角,勇担时代赋予光明的历史使命。

回望 蹄疾步稳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

刚刚过去的2020年,光明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入贯彻“营商环境提升年”“治理能力提升年”工作安排,蹄疾步稳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各方面工作做出新努力、取得新突破。

初步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0%左右,工业增加值增长6.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2%,全口径税收收入增长4.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5%。

一年来,光明以一流环境、一流服务培育一流产业、吸引一流企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家,年产值1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9家。全力拓展产业空间,出台“两个一千万”行动方案,提升改造旧工业区12.2万平方米,全面启动6片“平方公里级”产业用地二次开发,52公顷低效产业用地加快盘活。

一年来,光明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奋斗姿态推进光明科学城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起步成势。“9+9+2+2”重大科技创新载体滚动推进,综合粒子设施首栋建筑开工建设,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设施土建工程主体封顶,材料基因组、精准医学影像设施、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正式入驻。深圳湾实验室过渡场地投入使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迎来首批4000名师生,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启动建设。打造首批11个“沿途下蛋”成果转化基地,释放转化空间278万平方米。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正式揭牌,首批12家初创企业已经入驻,光明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正式签约。

一年来,光明坚持整体重塑、全域提升,光明家园更加宜居。光明中心区“三横两纵”主干道路全面动工,深圳科技馆等重点项目抓紧建设。光明凤凰城完成投资432.6亿元,连续三年考核全市排名第一。全覆盖完成城中村综合治理并全部获评“优秀”,拿回奖补资金27.73亿元,全市占比近三成。大干一百天实现科学城核心片区全域景观大提升,高质量完成地铁6号线复绿工程,建成35条花景大道,公常路景观提升项目获全市“十佳”。整备入库土地392公顷,完成99栋历史遗留违建确权处理,拆除消化违建285万平方米,连续5年超额完成市下达任务。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海绵城市建设荣获全国第二批试点城市总验收第一名。全市率先实行水务设施一体化管理,内涝积水点数量、积水面积、时长同比下降80%。茅洲河碧道试点段建成开放,水质达到近20年最佳,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3.5%,同比改善幅度全市第一。新建成公园47个,虹桥公园、左岸科技公园成为市民打卡热点。

一年来,光明民生发展更有温度:地铁6号线开通,13号线北延段、6号线支线动工。外环高速一期开通,完成29条道路“白改黑”,打通10条断头路。市政燃气管道覆盖率达到72.5%,建成5G基站2461个、地下综合管廊10.4公里。新改扩建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等5所学校,新增公办学位1.1万个。公办学校高考本科上线率达84.4%,全市中考状元花落光明。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封顶,区妇幼保健院项目动工。坚持“房住不炒”、稳价增量,新增商品住房供地29.4公顷,新开工商品住房166.2万平方米、供应105.7万平方米;新增公共住房供地20.1公顷,筹集建设公共住房5145套、配租1590套。

落笔 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第一个完整年度。综合考虑,光明区委决定将2021年确定为“创新能级提升年”和“营商环境提升年”,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7.5%左右。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一是聚焦凝聚共识激励奋进,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二是聚焦提高科学集中度显示度,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上发力求突破;三是聚焦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在加快打造新型科研经济增长极上发力求突破;四是聚焦光明所需光明所能,在率先推进综合改革试点上发力求突破;五是聚焦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上发力求突破;六是聚焦全周期管理,在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发力求突破;七是聚焦高品质高颜值,在加快打造“不一样出彩”的深圳北部中心上发力求突破;八是聚焦提升文化软实力,在加快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上发力求突破;九是聚焦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在用心用情抓好民生改善上发力求突破;十是聚焦外严防输入内严防反弹,打好打赢疫情防控持久战。

布局 一张蓝图绘到底勇担时代赋予光明的历史使命

未来五年,光明区将按照“1+2+3+2”总体部署,即“一个总目标总定位、两大主题词、三大使命、两大关键支撑”,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决打好高质量高颜值发展攻坚战、持久战,牢牢把握光明未来发展的“黄金时代”。

“1”就是要紧紧围绕“一个总目标总定位”——以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为目标,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推动大湾区创新引擎换代、发展动力换挡,争做代表深圳参与未来科技竞争的第一艘“冲锋舟”。

第一个“2”就是要牢牢把握“两大主题词”——集中度显示度、高质量高颜值。光明要着力提升科学集中度显示度,要聚焦信息、材料、生命三大主攻方向,以最快速度、最大力度集聚一流装置、一流机构、一流平台、一流人才,加快形成光明科学城的强大磁吸效应。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湾区优势产业,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深圳路径,推动形成最具生命力、吸引力、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体制,加快营造一流创新生态、产出一流科技成果、培育一流科研经济,让科学成为光明的“烫金”名片。光明要把高质量高颜值主题贯穿发展始终,努力成为新时代深圳的质量高地和“颜值担当”。

“3”就是要勇担“三大使命”——做实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不一样出彩”的深圳北部中心、打造科学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型科研经济增长极。光明要加快做实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争当先锋、打好头炮,助力大湾区创新引擎换代、发展动力换挡。光明要加快建设“不一样出彩”的深圳北部中心,将科学城与北部中心建设相统筹、城市建设与城市治理相并重、城市文明与生态文明相协调,以中心思维提升“城市段位”,以工匠精神提升“城市颜值”,努力成为支撑深圳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的“关键一极”。光明要加快打造科学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型科研经济增长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源头创新为引领,以成果转化为特色,科产创深度融合,在产业需求的最前沿催生创新成果,在科技创新的第一线迅速转化运用,实现科学赋能产业、产业反哺科学,推动科技基础设施“沿途下蛋”,既要当好深圳实体经济的“蓄水池”,更要成为孕育新兴未来产业的“新泉眼”,努力为深圳再造一个2.0升级版的科技产业创新高地。

第二个“2”就是要用好“两大关键抓手”——党建引领、改革破题。光明要毫不动摇坚持党建引领,要用党建统一思想,画出最美同心圆;要用党建固本强基,锻造最强基层堡垒;要用党建凝聚人心,汇聚最大公约数;要用党建锤炼作风,打造攻坚硬队伍;要用党建筑牢底线,锚定发展基本盘,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成为引领光明各项事业发展的坚强核心。光明要坚定不移坚持改革破题,以综合改革试点全新实践带动全面深化改革纵深推进,不断运用改革思维、改革方法破除制约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全方位先行探索,高水平示范引领,以改革释放新活力,以创新激发新动能。

编辑 昌慧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奋强 通讯员 靳峰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