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像心脏病的极端发作?提示你:要注意减压了!
读特首席记者 刘一平
2018-03-12 17:54

心慌、胸闷、喘不过气……然而并不是心脏病犯了,而是“惊恐障碍”,一种心理疾病。这是焦虑极端发作的一种状态,就像压力之下的别样呐喊,它提示着患者:必须学会减压了。

怪病很像心脏病但不是

小苏(化名)36岁,家庭和睦,工作待遇不错。但她有一种怪病,发病时一阵阵心慌,心跳个不停,胸口难受得必须要起身走走才舒服,半小时左右又变回正常。这种情况反复出现,也反复检查过心脏,都没有发现什么问题。近来,随着工作压力骤然加大、经常加班,心慌的毛病更加严重,呼吸急促得喘不过气来,喉咙也堵得慌,要用手捶胸,“就像演电视”。

可能是工作压力太大了,她休假去旅游,真的什么不适似乎都没有了,心情畅快之极。回来后重新投入工作,没几天又胸闷、心慌,手脚发软,头皮发麻,感觉快要不行了,必须像被抓住的青蛙那样大口吸气,整个人很清醒,但又像下一刻就要失控晕倒。紧急去医院检查,依然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慢慢也恢复了正常。

可怕的是,这种情况后来又出现了几次,小苏担心、着急,害怕患了大病还没发现,到处求医问药都没效果,最后无奈地走进心理诊室。

惊恐障碍的本质是焦虑

深圳市康宁医院临床心理科主治医师杨颖佳注意到,小苏很斯文,诉说病情时身体紧绷,双手抓着皮包,神情焦急。她反复说“好怕”:现在不敢一个人独处,就怕发作时旁边没人,自己就突然去了。

四处求医的莫名怪病,在心理医生这里豁然开朗:这是惊恐障碍,是焦虑症的一种,在没有明显生活事件的刺激下,经常突然发作,一般持续数分钟,有时又会长些,发作时间长短每个人会不太一样。

杨颖佳介绍,惊恐发作时,要同时伴有至少4项以下表现:心悸或心跳加速;出汗;颤抖或发抖;气短或感到窒息(气闷);胸部疼痛或不适;恶心或腹部难受;感到头晕、站立不稳或晕倒;现实解体(不真实感)或人格解体(感到并非自己);害怕失去控制或将要发疯;害怕即将死去;感觉异常(麻木或刺痛感);寒颤或潮热。

果然,随着抗焦虑药物的使用,小苏未再出现明显的全身发抖、大汗、呼吸困难等症状,上班、生活都没啥问题了。

压力让焦虑反应陷入恶性循环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杨颖佳发现,小苏其实在工作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一年半前,小苏跳槽到现在的公司任部门经理,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及同事、领导,许多业务是她不熟悉的。她很勤奋,很快就基本掌握了整个工作流程,但她对自己的表现仍然非常不满,认为对专业知识还不够熟练,所以每逢公司会议都不敢积极参与讨论,害怕被同事、领导发现她还不够专业,继而对她的能力产生怀疑,最终她将无法在公司立足,可能就会失去这份工作(实际上,公司的领导及同事对小苏的能力非常认可)。

因此,她对自己的工作要求非常严格,没有把事情做好就不休息,加班更是常事,很多事亲力亲为,难以放手,总是要高标准完成工作任务。渐渐地,每天早上去赶地铁上班时,一想到要去上班、面对工作,她就开始发慌了。

“小苏的身体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除了精神紧张、经常处于高强度的工作外,经常加班、身体负荷增加也会导致肾上腺素或其他化学物质的增多,就变得容易心慌。”

杨颖佳分析,出现心慌后,小苏并没有去重视对压力的调节,而是对心慌十分害怕,错误地认为不能解释的躯体反应是危险的,是灾难或危险的信号,继而对躯体感觉高度关注,于是身体更加紧张,焦虑反应更加明显,这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正视压力学会调节

找到症结所在,杨颖佳向小苏解释了焦虑的性质、惊恐的特点,以及灾难化思想和惊恐反应两者之间恶性循环的关系。

如何调节?

首先,不要对这样的症状感到恐慌,这只是紧张的一种急性表现,并不会真的发生意外,人也不会真的死去。

其次,练习呼吸训练,让身体慢慢恢复自然平和。

第三,有效地应对与舒缓压力。如减少自我加压、降低对自我的要求,学会自我认可,减少加班,增加舒缓压力的时间,可以每周尽量抽出三五天做些运动,欣赏音乐,与好友聚会、倾诉,培养兴趣爱好等,都是有效的舒缓压力方式。

经过几次心理治疗,小苏又恢复了笑容,身体也放松下来,可以正常上班了。

见习编辑 黄小菊

(作者:读特首席记者 刘一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