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毕业生拉黑父母6年:种瓜得豆,亲子关系中的苦涩滋味
读特首席记者 刘一平
2018-02-01 16:31

这几天的热点话题,莫过于“北大毕业美国留学生王猛发万字长文数落父母,他已经拉黑父母6年,12年不回家过春节”。

当地高考状元、北大生物专业、美国留学归国……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王猛,竟与父母如此决裂,认为父母对自己“过度关爱”成了“控制”。父母呢?不解王猛“为何老揪着过去不放”,认为“问题明明出在管得少了”。

这就像种下的是瓜,却长成了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苦涩的亲子关系?按说亲子关系是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尤其在重家庭观念的中国。记者采访深圳市康宁医院副院长胡赤怡博士,从一个家庭治疗师的观点进行分析。

预先说明:本文并不拘泥于王猛和父母之间的具体细节,只是通过这一话题,探讨目前亲子关系中的一种宏观而普遍的社会现象。

一,不同成长背景,导致代沟的出现

根据新闻,王猛今年34岁,据此可以推算出,他出生于改革开放以后。那么,他的父母应该是在改革开放之前就已经成年。

要看到,这是两个完全迥异的成长背景,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改革开放打开了封闭的国门,在这个过程中,西方的文化观念也进入中国,西方的文化特别强调“个体”、“个性”。而中国传统文化尤其强调的是“家族”、“集体”。两种文化彼此碰撞、冲击,几乎是“火星撞地球”。

这时候,成长于不同背景下的两代人,生活方式、兴趣爱好、价值观念都不同了,矛盾与冲突在所难免,两代人之间出现心理隔阂,也就是代沟。

二,父母把未竟的愿望强加给孩子

王猛认为,父母安排了自己全部的学习和生活,就连在外地或者出国读书,父母都要安排亲友“照顾”,他觉得父母对他“关爱过度”、成了“控制”。

但是,父母觉得这是“为你好”。

在今天的家庭里,这样的情形,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传统的观点认为,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因此,自然而然地,有些父母会把自己未竟的愿望,让孩子去实现。至于这愿望本身是不是适合孩子、孩子愿不愿意接受,却是不管的。这是一种基于权力的“强加”。

但是也要看到,每一个生命,毕竟都是一个全新的、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喜好与需求。因此,父母强加的愿望与孩子本身的意愿,就容易造成一种冲突。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爱吃橘子,但父母总是要求你吃苹果,因为他们爱吃苹果,而且家里苹果越少、就越叫你吃。然而你并不爱吃苹果,而且很讨厌吃苹果,这就让你很不高兴。但父母并不管你爱不爱吃、高不高兴,还是不断地要求你吃苹果。几次还好,如果多年都是这样呢?

一样的道理:现在,有很多孩子应父母的要求学钢琴、学舞蹈、学外语,其实这些课程孩子并不喜欢,但是父母却一定要让他学。

所以,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被父母控制与支配的,自己的事情却没有丝毫的自主权与选择权。

三,父母只关心成绩,不关心情感支持

因为父母自己未竟的愿望想要孩子去实现,所以也导致另外一种情况:父母只是关心结果,而不关心过程;只会关心孩子的成绩,而不会关心给孩子情感支持。于是,很多家庭问题出现了。

在临床上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病例。有一个妈妈向医生抱怨,“病倒之后,念高中的女儿却连几口水都不会给我倒”。医生问,女儿成长过程中,你是否教过她,在你生病的时候给你倒水?她说没有。

这就不是孩子的问题了,而是这位妈妈的问题。孩子对父母的关心其实是需要教育的,但这是很多父母都没有重视的地方,他们对孩子的注意力和要求都放在了学业和成绩上。他们只是种下了瓜,可是后来又想得到豆子。但这又怎么可能呢?

四,没有任何学校或者课堂去教怎么做父母

之前说过,不同的成长文化背景,造成了两代人之间的心理隔阂。加之孩子还要承担父母未竟的愿望。作为幼小的一方,孩子并不容易。

但是,也要为父母说一句实话:

现在的父母也是很难的。

王猛是独生子女。对于独生子女来说,父母把所有的爱与愿望都放在唯一的孩子身上,孩子要或者是不要,并由不得自己,必须百分之百地承担。(顺便说一句,现在可以生二孩了,将来这种情况就会好很多)

但是,做父母的也很难。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学校或者是一堂课,去教人们怎么做父母。事实上,就像没有人天生就会关心别人一样,也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父母。每一个父母,几乎都是自己摸爬滚打过来的,是自己来教自己。他们只是凭着本能去做。

所以做父母的也很难。

当然也要呼吁,做父母的,不仅要去关心孩子的成绩,更要和孩子有情感上的互动。好在现在的家庭可以有第二个孩子,这样父母就可以把“浓浓的爱”分成两份了。

五,孩子要看到父母也有自己的难处

那么,怎么去治愈?

“因为有爱,所以TA容易伤害。也因为有爱,所以TA也容易处理伤害。”

换言之,过分的爱是一种伤害;但要疗愈这种伤害,爱,又是必不可少的一味良药,只是不要过分而已。在过分与不过分之间,隔着尊重。

孩子们要体谅父母的难处,不要一味地指责、责怪自己的父母。要看到:他们有他们的成长背景,并在那样的背景下形成了他们的价值观,他们只是凭着本能去爱,那么,出现两代人之间观念分歧、做法不同的情况,也就在所难免。

六,我们中大多数父母的所作所为,并不比王猛父母好多少

王猛与父母之间的亲情隔阂让人唏嘘,然而,当我们在指责王猛父母的时候,我们中的大多数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其实自己的所作所为,并没有比王猛父母好多少。

或者更直接地说吧:其实我们中的很多父母做得更差。

那么,为什么王猛和父母之间的冲突会这么厉害,而我们中的大多数并没有造成这么大的冲突呢?可能是在于“相互的包容性”。也就是说:可能我们中的大多数比王猛与父母之间的包容性会好一些,所以可能会彼此更宽容一些。

七,父母也需要情感上的关爱

王猛还是应该回家见一见父母,哪怕自己再不愿意回去。或者说,作为子女,虽然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要做自己该做的事。

即便你回去再痛苦、再难受,但回去见见父母,比如说回去一周如何?哪怕是当作“被拘留了一周”,行不行呢?

因为父母也需要情感上的关爱。

所以我也希望王猛能够回去,虽然确实要承认父母以爱的方式伤害了王猛。人都是有根的。我想建议王猛,父母慢慢地步入更年期,在向老年期过渡,尽管有过伤害、哪怕虐待,但他们也完成了父母应尽的法律上的责任,所以他也应该尽一尽法律上的赡养的义务。

这个赡养,不仅仅是指金钱和物质,还有对父母的情感上的支持。

八,最后,还有一些题外话

王猛肯定是一个智商很高的人。但他的情况也说明,学习成绩、事业成就等等,只是人生的一个方面。想要快乐健康地生活,更需要情商。

当然,这并非说王猛情商不高,事实上,王猛自己也意识到一些问题,并且主动寻求解决之法,比如学习心理学等。这显示出他对改变自己做出的努力。

但需要提醒的是,怎么培养、提高处理亲密关系的情商?因为这种情商会影响到与他人的亲密感、快乐感。

目前对于王猛来说,回家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和父母一起接受系统的家庭治疗。

毕竟,子女与父母之间,不是一般的人际关系,而是一种亲密关系。如果现在不能处理好这个关系,会很大地影响他与他未来太太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要么是反过来复制这种模式,要么就是照原样复制这种模式。如果想要改善未来的亲密关系,那么目前出现的亲密关系问题必须现在就要着手解决。

编辑 刘桂瑶


(作者:读特首席记者 刘一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