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历史原因,光明区大部分道路为水泥混凝土路面,部分道路破损严重、慢行系统缺失,存在安全隐患,市民出行体验差。
为进一步提升道路品质,市交通运输局光明管理局利用市、区资金开展道路白改黑和慢行系统提升工作,覆盖辖区六个街道,截至目前,已完成 35 条道路,里程约20公里。
提升前
▲道路为水泥路面,坑洼较多,车辆行驶时易产生较大颠簸感,噪音严重
▲人行道缺失,人车混行,存在安全隐患
▲人行道、非机动车道路面破损、松动下陷
▲路缘石破旧,影响城市景观
▲井盖松动、破损,影响行人出行安全
▲车止石缺失,存在安全隐患
提升后,对于提升后的道路是不是很好奇呢?
修复路面坑槽、坑洞,摊铺沥青路面,提升行车舒适度,减少噪音和灰尘污染。
慢行系统提升。人行道铺设大尺寸陶瓷透水砖,非机动车道铺设透水沥青混凝土,融入海绵城市理念,环保抗压、耐磨防滑,构建生态基底。
华裕路,提升前。
提升后。
聚丰路,提升前。
提升后。
碧眼路,提升前。
提升后。
兴新路,提升前。
提升后。
东明大道,提升后。
木墩一路,提升前。
提升后。
木墩二路,提升前。
提升后。
光侨路(长圳地铁站-东长路路口)提升后。
凤举路,提升前。
提升后。
汇业路,提升前。
提升后。
光源四路,提升前。
提升后。
创投路,提升前。
提升后。
同观路,提升前。
提升后。
凤归路(风归路-东阁路),提升前。
提升后。
红花北路,提升前。
提升后。
融汇路,提升前。
提升后。
田阔路,提升前。
提升后。
本次提升工程尝试使用第二、三代大尺寸陶瓷透水砖,具有实材质感,可塑性强,成品尺寸、颜色均可按需定制,不仅兼顾了小尺寸普通透水砖的高透水性能,还具有强度高、不易磨损的特点。
非机动车道采用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设,实现人车分流,顺畅衔接人行道与自行车道、人行道与绿化隔离带,保障慢行系统整体协调统一。
盲道选用300x300x55mm陶瓷透水砖,美观大方、连续不间断,保障特殊群众出行安全。
蓝钻花岗岩路缘石纹路清晰、简洁大气,质地相对坚硬,耐久性好,后期的维修养护成本相对较低,更符合光明的城市定位,有效提升光明区的城市景观。
采用可调式防沉降井盖,防沉降、防噪音、防跳动、防盗窃、防坠落。井盖与周边路面结合紧密,与井体的连接方式改为承插式,将来自上部的压力分散到道路的结构层,使井体所承受的负荷减少80%以上,有效提升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最大程度减少井盖沉降的可能性。
采用联合式雨水篦,相比常规的雨水篦子,联合式雨水篦子平面和侧面可以同时排水,加大排水量,且排水口大,不容易堵塞,不容易出现积水现象。
增设车止石,设置路缘石缓坡,消除高差,保持路面与慢行系统平行,完善标志标线,消除道路安全隐患。
(来源:光明融媒)
编辑 彭健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