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星档案:
刘理聪,男,35岁,2004年8月加入深圳警队,现在南山公安分局沙河派出所合成作战指挥室从事专职大数据研判工作。从警以来,刘理聪曾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获评优秀公务员4次,并多次荣获市公安局个人嘉奖。
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沙河派出所合成作战指挥室,经常能看到一个身穿警服、戴着眼镜的小伙子,一边仔细的盯着电脑屏幕,一边用笔在本子上记录着什么。他就是沙河派出所情报指挥室民警刘理聪。
大数据分析研判在派出所的工作中,可以说是“中枢系统”。这项工作看起来简单,但用刘理聪的话说:“这是一项需要毅力、耐力、智力结合的工作”。
2016年10月,沙河所辖区发生用钢珠击人击物的警情,社会影响十分恶劣。正在休假中的刘理聪接到所里加班电话,二话不说便赶回了派出所展开分析研判工作。经过20多个小时的海量数据筛查,终于确定了嫌疑人身份的相关信息,但刘理聪并未满足,而是继续分析研判,并最终确定了嫌疑人所处位置。专案组民警根据他提供的准确信息,将嫌疑人抓获归案。而刘理聪由于一直盯着电脑屏幕,眼睛酸痛得眼泪直流。
去年9月初,沙河所接到群众报警称在上班高峰期间,几名男子在华侨城一带单行车道“碰瓷”,对事主进行敲诈。为此,刘理聪带领合成作战指挥室,通过对相同案件的发案时间、地点、受害人特点、作案手法等碎片信息串联碰撞,初步判断为同一伙嫌疑人所为。随后,刘理聪调动全体研判员,多线出击,调取了周边商家录像,近50GB的海量数据,72个小时不眠不休的分析研判,最终将6名犯罪嫌疑人锁定。最后,该6人被相继抓获。从案发到破案,只用了3天时间。而案件之所以能快速侦破,正是刘理聪的研判发现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案件侦破后,沙河派出所多次接到辖区群众感谢电话、感谢信。
大数据分析研判为派出所侦破工作插上信息化翅膀,但刘理聪的眼镜也从开始的200度到了现在的400度。对此,刘理聪常说:“虽然辛苦,但每次看到案件侦破,再累也会觉得值。”
见习编辑 黄小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