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2020深圳关键词 | 民生社会事业显著进步
2020-12-30 11:19




1

基础教育学位建设

学位建设是教育民生的“头号工程”。今年是《深圳市高中学校建设方案(2020-2025年)》实施的第一年,深圳中学泥岗校区、南科大附中、深圳艺术高中等新建高中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增公办普高学位6000多个。同时,原有普通高中挖潜扩招,多措并举实现普通高中学位增量扩优。

与此同时,我市公办幼儿园建设今年又创造了“深圳速度”,深圳学前教育不断加大投入,公共投入大幅度增长,全市财政公共预算学前教育投入从2018年初的20.79亿元,增至2020年年初的72.14亿元。经过全市上下积极努力,深圳公办园数量快速增加,截至2020年11月,公办园在园儿童占比从2018年底的不足4%跃升到50.85%,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6.4%,各区均提前完成“5080任务”(即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公办园及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0%),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大幅增加。这些都是深圳在学位建设上取得的重大成果。

近期,市委市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和精心谋划,对标先行示范,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学位建设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发展的实施意见》,打响了百万学位建设的攻坚战。规划至2025年,新建公办义务教育学位74万个、公办普高学位11.8万个,幼儿园学位14.5万个。建成后全市公办义务教育总规模接近翻一番,将从根本上缓解“上学难”的问题。(姚卓文)

笔架山麓,深圳中学新校区的红砖灰瓦,廊腰缦回。

2

六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

“城区环境变美了,公共秩序更好了,我们实实在在享受到文明创建带来的惠民成果。”今年,深圳连续六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赢得了市民的交口称赞。

全国文明城市是中国大陆所有城市品牌中含金量最高、创建难度最大的一个,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全国文明城市每三年评选表彰一届。2005年,深圳获评首届全国文明城市,至今已连续六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近年来,深圳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文明办部署要求,紧紧扭住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核心任务,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努力建设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全力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在文明创建中,深圳着力突出文明创建的思想道德内涵,让城市更加崇德向善;满足市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让城市文化更加厚重;着力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让城市更加和谐宜居;着力解决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让城市居民更加满意;着力完善常态长效工作机制,让城市文明创建常抓常新,以“先行示范区”的标准全面推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韩文嘉)

3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2020年,深圳各区全部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深圳在实现全域创建基础上荣获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是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获此殊荣的副省级城市。

近年来,深圳超常规补齐水污染治理短板,累计投入超过1500亿元,用4年时间补齐了近40年的水环境历史欠账,被国务院评为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5个城市之一,入选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同时,持续深入实施“深圳蓝”可持续行动,2020年1-11月,PM2.5累计平均浓度为18.0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4.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24天,占总有效天数(335天)的96.7%,比去年同期上升6.6个百分点。

目前,全市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404.6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域面积的20.26%,划定比例在珠三角城市中排在前列,森林覆盖率达到39.78%,是“国家森林城市”。建成公园1206个,是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窦延文)

宝安滨海文化公园。

4

南科大十年

今年,南方科技大学迎来了创校十周年。十年里,南科大深耕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在跨越式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迈出了新时代大学的新步伐。

2011年,南科大招收了首批教改实验班45名学生,九年间,本科报考人数年年飞涨,目前在校生人数近7500人。本科生毕业后,65%学生进入国内外名校继续深造。

今年的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榜上,南科大居亚洲第33位,内地第8。在泰晤士年轻大学排名中,南科大今年再次蝉联中国内地第1名。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1月,中科院院士薛其坤履新南科大,成为新一任校长。

这一年,深圳高等教育继续行驶在快车道上,深圳抢抓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机遇,加快集聚国内外优质资源,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校园已在光明科学城启动建设,港中大(深圳)启动组建深圳音乐学院,将不断丰富壮大深圳的高等教育版图。

深圳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教育质量强力攀升。深圳大学等高校连续上榜国际国内权威的大学排行榜单,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今年高考录取结果再传喜讯,深圳主要高校录取分数居全省前列,市内所有本科高校录取线均大幅超优先投档线,高优办学质量和育人环境广受学生欢迎。(韩文嘉)

南方科技大学行政楼。

5

安居工程

深圳加快夯实住房新政,加快构建公共住房和商品住房6∶4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2020年我市计划新开工商品住房面积1200万平方米,是去年的近2倍,建设筹集公共住房不少于8万套,确保完成“十三五”期间建设筹集40万套公共住房的目标。同时,进一步提高居住用地供应比例,加大住房建设供应力度,通过持续努力,让更多市民通过公共住房解决住房困难

2020年全市计划供应4万套,截至目前已供应4万套。在全国率先单独面向先进制造业职工、公交司机、环卫工人、残疾人等群体定向分配公共租赁住房6000套。

2020年全市住房公积金累计归集资金4566.4亿元,累计提取总额2516.8亿元,累计发放公积金贷款1850.8亿元。(窦延文)

6

碧道

我市坚持“一河一库一特色、一山一水一主题”,因地制宜集中力量组织打造各具特色的样板碧道,已建成茅洲河碧道试点工程(宝安段6.1公里、光明段6.8公里),成为水产城共治的典范;建成大鹏海堤重建工程杨梅坑示范段,成为滨海型碧道示范;大沙河生态长廊惊艳亮相,被市民称为深圳的“塞纳河”。

《深圳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提出“一带二湾四脉八廊”的总体空间结构布局,形成全市碧道“一张蓝图、分片实施”的总体规划部署,提出2020年开工建设240公里碧道,2022年建成600公里碧道,2025年建成1000公里碧道。(方胜)

充满线条感和科技感的茅洲河碧道(光明段)。

7

老有颐养

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把握老年人口发展关键“窗口期”,逐步探索了一条“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市场推动、社会参与、家庭尽责”的养老服务发展道路。

近两年,深圳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先后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养老服务条例》等法规政策文件,全面、系统、规范地谋划了深圳的养老服务工作。总体思路是,通过建立全市统一的智慧化养老服务管理平台(1个平台),政府、社会、家庭三方合力,做实政府保障基本、居家社区联动、机构专业照护3种服务,形成涵盖市、区、街道、社区、小区、家庭6个层级的养老服务网络,全力构建高水平的“1336”养老服务体系。12月,市政府还专门召开全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推进会,部署明年和未来一个时期我市养老服务有关工作。

今年深圳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养老服务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养老服务和老人福利保障水平稳步提升,营造了爱老扶老、关爱老年人的浓厚氛围。目前深圳养老服务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供给格局;全市共有52家养老机构、263家“长者饭堂”、112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床位13132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60%,有效满足现阶段我市老年人机构养老床位的需求;互联网、物联网、科技产品等科技助老应用走进普通百姓家庭;高龄老人津贴标准全国最高,敬老优待覆盖面全国最广,免费乘车等优待覆盖所有在深老年人。(庄瑞玉)

8

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疫情发生以来,深圳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牢牢稳住深圳就业基本盘,为服务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作出了深圳贡献。截至今年10月底,深圳各项稳就业保民生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可控。其中,就业人口规模达1209.14万人,为历史高位;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2.49%的较低水平,“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全市实际吸纳外来劳动力突破1000万人。

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大年初二,深圳人社部门就成立了工作专班,落实24小时重点企业用工调度保障机制,为重点产业供应链企业迅速解决用工需求2.2万余人;通过“市内跨园区、跨行业余缺调剂”等方式,迅速为保障市民的“菜篮子”和医疗物资供应企业补充用工4200余名。随后,分赴6个劳务输出大省开展劳务对接,并用“点对点”的方式累计接回异地务工人员2.57万人,有效缓解了疫情早期的“用工荒”,保障了深圳供应链、产业链稳定。

后续随着疫情的变化,人社部门迅速调整工作重心,强化就业政策供给。一方面“减负担保企业”,迅速落实社保减负措施,截至10月底,已向全市企业减免社保费392.72亿元,延缴社保费86.42亿元。快速发放稳岗返还资金,累计向53.16万户次企业发放58.19亿元,惠及员工1106万人次,中小微企业是最大受益主体,政策实施力度全省第一、全国领先。另一方面,“稳就业保民生”,做好高校毕业生、异地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截至目前,共有1600多家优质企业提供超6万个岗位,全市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已吸纳8700名应届毕业生就业,有力拓宽了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快推进失业补助金发放,向19.06万人发放失业补助金5.94亿元。(庄瑞玉)

9

医疗床位

2020年,深圳一批医疗卫生重点工程按下“快进键”。12月25日,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南方分中心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正式揭牌,该中心的成立将为深圳市民提供更高水平的肿瘤治疗,提高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肿瘤研究水平。位于龙岗的华南首家公立质子肿瘤治疗中心建设加速推进,预计2023年建成;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二期工程开工,该医院床位总数将达到3000张;深圳市第二儿童医院开工建设,预计在2023年6月交付;深圳市中医院光明院区项目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中,宝安5个医院建设项目集中启动,国内首家以机场及海上应急救援为特色的综合三甲医院开建……

在加速推荐多家医院新建和扩建的同时,深圳也在高质量谋划推动深圳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今年下半年,深圳市卫健委公布了119个“王牌”科室名单,涵盖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专科,包括80个重点学科、15个重点培育学科。

在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上,深圳发挥特区立法优势,把改革过程中、推进卫生事业过程中好的做法和经验以法律方式固化下来。今年,深圳出台《深圳经济特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外,深圳还出台国内首部健康“基本法”——《深圳经济特区健康条例》,通过一系列的行动,先行示范打造健康中国城市标杆,让改革带来的“健康红利”惠及更多深圳市民。(罗莉琼)

10

摘帽

深圳对口帮扶涉及全国9省(自治区、直辖市)54县(市、区)。今年以来,面对剩余6个未脱贫贫困县,9.65万贫困人口,深圳克服疫情影响,从年初开始持续压实责任,毫不松懈抓脱贫攻坚,对各项工作进行全方位再强化、再加力。

在组织推动方面,出台《关于建立健全扶贫工作机制的意见》,建立领导推动、统筹协调、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决战督战、长效治贫、宣传引导、扶贫保障等八项机制;在责任落实方面,聚焦广西百色、河池未摘帽的6个贫困县和46个贫困村,主动挂牌督战、挂图作战;在资金支持方面,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全年共投入45.4亿元,推动实施一批农村道路建设、危房改造、易地搬迁、饮水安全、学校和医院建设等项目,同时募集社会帮扶资金超过35亿元;在干部人才方面,现有1636名干部人才奋战在扶贫一线,今年在已完成任务基础上,继续向百色、河池选派专业技术人才671名;在战疫战贫方面,出台统筹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的10项措施,在疫情冲击的条件下,坚持做到脱贫攻坚进度不慢、要求不降、力度不减。截至目前,深圳对口帮扶的贫困县已全部脱贫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林捷兴)

本版图片: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红声 程海昆 刘羽洁 杨少昆 摄

实习编辑 黄嘉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