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斗门乾务镇,一群长嘴似琵琶的鸟儿在悠闲踱步。这是全球濒危物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鸟类——黑脸琵鹭,本次记录到的共有106只,这是珠海市乃至大湾区西部有记录发现黑脸琵鹭以来最多的一次。据悉,2020年初全球同步普查录得黑脸琵鹭仅存4864只,全世界生态研究人员和观鸟爱好者为之高度关注。
黑脸琵鹭因长嘴像中国乐器中的琵琶而得名,是仅次于朱鹮的第二种最濒危的水禽,国际自然资源物种保护联盟和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都将其列入濒危物种红皮书中。黑脸琵鹭常单独或呈小群在海边潮间地带及红树林和内陆水域岸边浅水处活动,对生境及食物的要求比较苛刻,主要栖息在亚洲东部沿潮间带滩涂,偶尔出现在其他类型的湿地上。此次发现的黑脸琵鹭种群当中,有一只尤为独特、脚戴环志的黑脸琵鹭。珠海市观鸟协会辨认出这只环志编号为V15、旗标上绿下蓝,对比全球黑脸琵鹭的环志信息,确定它的身份是2017年的韩国环志。在记录到黑脸琵鹭的同时,专业团队还记录到数量众多的鹭鸟、鹬鸻类和野鸭类来此地越冬,说明该地是冬候水鸟的重要栖息地。
据悉,珠海市处于东亚-澳大利西亚的候鸟迁飞区,拥有狭长的海岸线,水鸟活动范围较广,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共有鸟类300多种,其中20种被列入IUCN红色名录近危等级以上,濒危鸟种3种(黑脸琵鹭、大杓鹬、大滨鹬),极度濒危鸟种1种(黄胸鹀),易危鸟种3种(黄嘴白鹭、黑嘴鸥、红头潜鸭),国家二级保护鸟类32种(岩鹭、黑鸢、褐翅鸦鹃等)。这说明珠海的滨海湿地对候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凸显出珠海市近年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的成效。
编辑 董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