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公益慈善蓝皮书发布!一文看懂广州慈善事业的过去和未来
广州日报 苏赞
2020-12-24 21:15

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将在一座城市的方方面面改变人们的生活:因慈善助力,无力者得以走出困境,社区环境得以焕然一新,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关心周边的人和事,守望互助,助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目前广州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如何?

12月24日,由广州市民政局指导,广州市慈善服务中心、广州市慈善会主办的《广州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报告(2020)》暨广州公益慈善盛典发布会发布了由广州市民政局指导,广州市慈善服务中心和广州市慈善会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广州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报告(2020)》。

记者了解到,蓝皮书梳理了广州2019年度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总体态势,基于数据对广州市慈善组织建设、社区慈善基金培育、慈善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发展等重要主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广州这些慈善新趋势值得关注

【慈善组织日益“接地气”!】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广州登记和认定的慈善组织数量达到153家,较2018年增加了48家,增幅达45.7%。值得关注的是,2019年度广州新增慈善组织的来源除了包括在广州市级登记的慈善组织,还有在区级层面登记的慈善组织,新增数量达到了21家。

【公开募捐更活跃,更热闹】

2019年度,广州市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数量达到14家,较2018年新增了4家。此外,作为首批全国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广益联募平台在2019年增加入驻机构65家,发布慈善项目164个,入驻平台的公募组织活跃度明显提高,2019年度平台总的筹款数额达到5321.2万元。

【社区慈善基金成新“风口”】

随着广州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营造工作的深入推进,社区慈善在推进基层治理创新中的独特作用和功能更加凸显。2019年,广州市民政局发布《广州市实施“社工+慈善”战略工作方案》,将设立社区慈善捐赠站点、发展社区慈善基金(会)、打造“社工+慈善”品牌服务项目等作为重点工作予以推进,社区慈善基金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

【企业兴起公益慈善新玩法】

截至2019年12月底,在广州市登记的基金会总数达到了79家。其中,2019年度新增15家基金会,均登记为慈善组织。在新增的基金会中,由企业为主体发起成立的基金会数量最多,所占比例为60%。此外,作为一种新的慈善模式,在慈善法实施后,慈善信托在广州也得到了较快发展。截至2019年12月底,在广州市民政局备案的慈善信托共有11单,与2018年相比新增了4单,总的财产规模也达到了3485.54万元。

【志愿服务值得更多期待】

截至2019年12月底,在广州市、区两级登记的社会组织名称中含有“志愿服务”“志愿者”“义工”字样的社会组织共有106家。2019年度,随着广州公益“时间银行”的上线,广州在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也走出了重要一步。

【慈善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广州慈善力量参与脱贫攻坚主要集中在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与志愿扶贫三大领域,市、区慈善会等慈善组织积极搭建“慈善+精准扶贫”平台,“救助型”与“培力型”扶贫项目同步推进,扶贫由“广泛性”活动向“精准性”项目转变,积极助力探索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未来公益慈善事业突破口在哪?

【基层政府支持必不可少】

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广州慈善事业发展中的协调、引导和支持作用,调动基层政府在推动本土慈善事业发展中的积极性,形成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市、区、街镇三级联动的多层次慈善政策支持体系。

【基金会需要发挥引擎作用】

2019年度广州市、区两级慈善会的总收入近5.4亿元,基金会的总收入也超过1亿元。慈善会和基金会这两类组织在广州慈善组织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应以更大力度推动慈善会的改革创新,使各级慈善会切实发挥区域慈善枢纽作用和功能;应以更实举措激发基金会的发展活力,推动基金会成为驱动广州公益创新的重要引擎。

【多样化资源链接是突破口】

适应互联网时代慈善捐赠的大趋势,搭建更加多样化的联合劝募平台,提升慈善组织网络募捐能力;重视金融手段在慈善领域中的应用,提升广州慈善行业的财产管理能力和水平;积极引导和鼓励股权等非货币性资产捐赠;鼓励慈善组织创新慈善服务模式,探索社会企业等新的理念和模式在慈善服务中的应用。

【多方联动探寻破圈可能性】

更加系统地开发和打造“慈善+”品牌体系,实现慈善活动的多层次、广覆盖和常态化。推动广州各区结合自身特点及地域文化,打造本地区的慈善品牌活动;围绕广州社会关键需求,通过枢纽型、行业型或平台型组织的引领带动,打造多方联动、协同共创的联合慈善品牌项目,促进社会公众广泛参与。

【人才依旧是最宝贵的资源】

明晰慈善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建立“多方共育”的慈善人才培养模式。在加强现有“存量”人才职业成长支持的同时,应着眼“增量”,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优化“营善环境”,增强广州慈善行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吸引力;应立足长远,发挥广州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探索和推动慈善通识教育和慈善专业教育融入大学教育创新的有效路径。

编辑 陈冬云

(作者:苏赞)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