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慕克最爱的摄影师,亲自为其新书撰写序言 世纪文景推出《阿拉·古勒的伊斯坦布尔》

深圳特区报驻沪记者 匡彧
2020-12-23 21:00
摘要

​近日,世纪文景推出新书《阿拉·古勒的伊斯坦布尔》,该书作者是享有“伊斯坦布尔之眼”美誉的著名摄影师阿拉·古勒,新书精选了他的153张最具有代表性的伊斯坦布尔黑白照片。

近日,世纪文景推出新书《阿拉·古勒的伊斯坦布尔》,该书作者是享有“伊斯坦布尔之眼”美誉的著名摄影师阿拉·古勒,新书精选了他的153张最具有代表性的伊斯坦布尔黑白照片。

阿拉·古勒于1928年出生于伊斯坦布尔,父母是亚美尼亚人。1950年,他作为新闻摄影记者在《新伊斯坦布尔报》工作,并同时在伊斯坦布尔大学学习经济学。后来,他转到另一家报社《自由报》工作。1958年,美国《时代生活》杂志社在土耳其成立了分支机构,古勒成为这家杂志在近东地区的第一个通讯记者。1961年,古勒受雇于土耳其《生活》(Hayat)杂志。在这段时间,他接触到法国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和关注东方世界的法国摄影师马克•吕布,在他们的推荐和邀请下,古勒成为了玛格南图片社的一员。他去过伊朗、哈萨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肯尼亚等地,以及几乎土耳其的所有地方。1970年代,他采访拍摄过许多政治家和艺术家,比如丘吉尔、甘地、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安塞尔•亚当斯、伊莫金•坎宁安、马克•夏加尔、萨尔瓦多•达利、巴勃罗•毕加索。许多评论家认为,他最著名的照片是那些他在伊斯坦布尔用徕卡相机拍下的充满忧郁感的黑白照片。他的档案馆坐落在伊斯坦布尔的加拉塔萨雷,藏有超过80万张照片。

中国读者是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的名作《伊斯坦布尔》认识阿拉·古勒的。《伊斯坦布尔》引用了一百余张古勒的照片,读者借助阿拉·古勒的镜头,认识了这座古城。帕慕克为《阿拉·古勒的伊斯坦布尔》撰写了详细而深情的序言:“他的图像是如此有力地传达了我经验的这个城市,或者是因为从这些照片我学会了如何去看待伊斯坦布尔,去看透它的本质……每次我细细观看古勒的伊斯坦布尔照片时,我都会有一种奔回书桌去书写这个城市的冲动。”

在这部摄影集中,读者可以看到伊斯坦布尔最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和建筑,比如蓝色清真寺、加拉塔大桥、独立大街、大巴扎……然而古勒并非孤立静态地呈现这些景物,而是关注它们周围的人。正如帕慕克所言,古勒的照片仿佛告诉我们,伊斯坦布尔有无穷美景——但那里的人是第一位的。

古勒认为,新闻摄影师的职责是观察世界并如实地记录,保存和呈现不同文化事物的价值,而非像艺术那样美化现实、呈现想象中的世界。他说,在摄影中,最重要的并非摄影技术,因为这是可以通过机械训练和设备达到的,内容才是最关键的层面。为了传递准确的内容,摄影师必须学习一切,不断自我教育,以便理解众多文化和习俗的内涵,理解不同的人和生活方式。正是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古勒才得以在他数量庞大的摄影作品中为我们呈现一个生动、鲜活、持续感动着我们的世界。

编辑 董雯静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沪记者 匡彧)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