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广州日报》刊发《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制定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广州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全文公布。
在产业方面,规划建议提出,对广州而言,虽然有着产业体系完备的优势,但也面临着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不多,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和领军人才不足等问题。到二〇三五年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时,广州现代产业体系更具竞争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全面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强市、先进制造业强市、现代服务业强市、人才强市,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涌现一批带动创新发展、支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总部企业和头部企业。
要如何实现?规划建议重点在分论的第二部分重点阐述,提出广州要着力发展现代产业,加快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持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空间布局:“一核、两极、三港、多点” “两横一纵”三大产业带重塑产业空间版图
广州未来产业发展将有着怎样的空间布局?这成为“十四五”期间产业方面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这一领域,出现了很多“新提法”,这些新提法,不仅成为构建未来广州产业空间布局的基石,也是广州在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重要引擎。与以往相比,这次表述更加聚焦,方向也更加明确。
规划建议提出,突出数字经济核心区“一核引领”,东部、南部创新经济“两极带动”,空港、海港、铁路港“三港辐射”,特色经济价值园“多点支撑”,全力支持和高位推进开发区、高新区、综保区等国家级产业平台创新发展,提升省级、市级产业平台能级,打造沿江、东南部、西部三大产业带。
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
“一核引领”,“一核”的重要平台无疑是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如今,该片区81平方公里、 “一江两岸三片区”的空间布局,包括琶洲核心片区(含广州大学城,共48平方公里),广州国际金融城片区(8平方公里)和鱼珠片区(25平方公里),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在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中走在前列。
要形成东部、南部创新经济“两极带动”,中新广州知识城和南沙科学城同样重任在身。不久前获得国家批复总规的中新广州知识城,目标是着力打造知识创造新高地、国际人才自由港、湾区创新策源地、开放合作示范区。去年“横空出世”的南沙科学城,则围绕大湾区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的核心关键定位,将打造全球海洋科学与工程创新中心、全球开放合作枢纽、战略产业策源地和经济社会数字转型示范区。
而空港、海港、陆港三港则是要进一步融合,以此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推动广州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也让广州更具辐射力。
规划建议也详细阐述提出要打造沿江、东南部、西部三大产业带,三大产业带可以说以“一横两纵”布局,广州产业今后的空间布局由此展开:
“一横”即沿珠江做优做高沿江产业带,打造数字经济、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集群,着力提升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优化升级天河中央商务区、天河高新区、中国(广州)超高清视频创新产业示范区、北京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海珠广场文创金融产业创新区、中大国际创新谷、白鹅潭商务区等产业平台。
“两纵”即东南部产业带和西部产业带:
做强做大东南部产业带,重点在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埔—从化产业共建合作区、从化温泉生态经济总部集聚区、国际生物岛、黄埔港新贸易创新中心、穗港智造合作区、穗港科技合作园、穗澳合作示范园、广州东部交通枢纽商务区、番禺经济技术开发区、万博长隆片区、广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粤港深度合作园等重点平台的带动作用。
做实做特西部产业带,重点在大中小企业、上中下游企业的融通发展,形成产业协同互补、集聚集群集约高质量发展:建设广州南站商务区、广州北站商务区、花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白云湖数字科技城、广州民营科技园、白云新城总部集聚区、海龙科创区等重点平台,建设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产出效益。
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成关键词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将提高广州产业发展质量和整体竞争力,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
在规划建议中,将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和“安全高效”成为关键词,强调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巩固壮大实体经济,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
产业链供应链既要补短板——积极参与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发展先进适用技术,促进链群多元化提升。又要锻长板——提升新兴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培育控制力和根植性强的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链主”企业。
尤其在广州传统特色产业方面,要加大工业技改力度,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化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建设。规划建议还点名了纺织服装、美妆日化、箱包皮具、珠宝首饰、食品饮料等传统特色产业要数字化转型。优化产业链供应链政策环境,强化要素支撑,加强国内国际产业安全合作,增强全球供应链协同能力。
制造业:壮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优势产业
虽然广州市第三产业占比最大,但做大做强制造业在当前更要引起重视。尤其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 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这也要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广州,在制造业方面要从提质升级,从“制造”迈向“智造”。
为此,广州提出要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深入实施广州制造“八大提质工程”,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不仅点名汽车、电子、石化这三大传统支柱产业,还将此前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首次细化分成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优势产业”:提出要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智能装备与机器人、新材料与精细化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优势产业。此外,还要提升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及新型显示、轨道交通、氢能源等全产业链。
中大纺织商圈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尤其是消费品工业制造,规划建议提出要发展都市消费工业,建设智车之城、软件名城、显示之都、定制之都、新材高地。发挥龙头企业作用,集中力量建设汽车等万亿级产业集群和若干千亿级产业集群。
此外,规划建议还提出要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行动,布局发展天然气水合物、区块链、量子科技、太赫兹、纳米科技等产业,以技术迭代推动“换道超车”。
现代服务业: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服务经济中心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城市功能的高端化水平。2019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628.60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3.7%。
“十四五”期间,广州将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市。两大关键词分别是“融合”和“开放”,两大方向分别是“高端化”和“数字化”。
融合方面,规划建议提出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推动现代物流与制造业高效融合,培育国际供应链龙头企业。
扩大开放方面,规划建议着重点名“会议会展业“,提出提高广交会辐射面和影响力,建好广交会展馆四期、广州空港国际会展中心、国际金融论坛永久会址等,探索“新业态+会展”,办好广州博览会、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中国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等专业展会,培育领军型展览集团和全球专业展览,建设国际会展之都。
数字化方面,规划建议提出要加快服务业数字化,壮大总部经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服务经济中心。
如何让服务业更高端?规划建议强调了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其中,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点名会计、法律、金融、咨询、研发设计、人力资源、知识产权、广告营销、检验检测认证等高端专业服务业。推动餐饮、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此外,规划建议还提出要建设文商旅体融合示范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增长极动力源:南沙一把手工程和中新知识城“一号工程”
在强调产业空间布局之余,规划建议以三个“突出抓好”,点名南沙、中新广州知识城和临空经济示范区。
一是要突出抓好南沙“一把手工程”,重申南沙的几大定位和发展引擎,包括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大湾区国际航运、金融和科技创新功能承载区,此外,还强调要强化中心城区和南沙的战略连接。
二是突出抓好中新广州知识城“一号工程”。全面实施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在政策支持和创新驱动上下更大功夫,发展全球顶尖的生物制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和纳米科技产业,建设中新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要承载区。
此外,规划强调突出抓好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建设空港中央商务区、国际航空物流枢纽,创建广州空铁融合经济示范区。
加快建设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建设数字经济引领型城市
在产业方面,规划建议还重点提出现代金融、数字经济、海洋产业和产品质量。
在金融领域,提出支持广州国际金融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示范区,加快建设广州期货交易所,推动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上海保险交易所南方中心、产权交易中心和广州钻石交易中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广东天然气交易中心、港澳保险服务中心,提升上海证券交易所南方中心、中证报价南方中心、深圳证券交易所广州基地和广东股权交易中心、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广州航运交易所等金融服务平台能级。同时提出要实施培育新增上市公司行动,培育大型金融集团,积极争创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
中医机器人能为病人初步诊断
建设数字经济引领型城市。以经济数字化带动生活、治理数字化,将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作为战略引擎工程,实施“穗芯计划”“智造计划”“定制计划”“上云计划”“赋能计划”,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培育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壮大数字产业集群,同时提出建设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数字枢纽、南沙(粤港澳)数据服务试验区。
加快建设海洋强市,提出要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聚焦深海探测等前沿应用,实施海洋领域研发计划,加快建造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建设海洋科技创新核心区。加快建设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市,擦亮广州制造、广州服务、广州标准、广州品牌“四大名片”,与港澳、深圳共塑“湾区制造”“湾区服务”“湾区农产品”品牌。
广州“十四五”规划建议原文请戳:
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制定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申卉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骆昌威 杨耀烨 邱伟荣 苏俊杰
实习编辑 黄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