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质小康”到“精神小康”,罗湖区在渔邨社区先行探索 “新时代新渔村”走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
深圳特区报记者 冯庆 杜澎
2020-12-21 07:30

近来,位于深圳河畔的罗湖区渔民村又接连迎来大动作——12月10日,筹备了一年的渔民村村史馆经改造后正式开馆与市民见面,蕴含渔村丰富传统文化的首届“渔乐文化节”同期举行。紧接着,12月17日下午,由罗湖区委宣传部联合区委组织部、渔丰股份有限公司举办的“新时代新渔村·双周发布”渔民村专场活动在渔邨社区“悠·图书馆”举行。通过三位发布人的现场讲述,渔民村的光辉历史和灿烂未来犹如一幅长卷徐徐展开,幸福美满的气息扑面而来。

渔民村与香港隔河相望,是“春天的故事”的精彩样本。

从2019年6月开始,渔民村在村文化广场举行升国旗仪式,至今已举办60多场。

渔民村是深圳叙事的起点,也是深圳奇迹的发轫地之一。从“打渔世家”到中国最早的“万元户村”,再到今天现代化的花园社区,渔民村留下了改革开放的重要印记,也留下了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深情的足迹,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辉煌成就和深刻变迁的缩影。40年风云激荡,渔民村人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勇立时代潮头,走在时代前列,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发展史,生动演绎了“敢为天下先”的特区精神,也成为“春天的故事”的精彩样本。

2019年以来,罗湖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按照“标准+质量+示范”思路,在渔民村所在的渔邨社区开展先行试点,探索超大型城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路子,助力渔邨社区从“物质小康”到“精神小康”华丽转身,为“湾区枢纽、万象罗湖”城区发展新实践积累更多基层经验。

1. 从“物理整合”到“化学反应”

激发新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效能,为基层治理谋划“好法子”

“哈哈哈!”在新落成的渔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长者服务区内,常常能听见李永棠的开怀大笑。李永棠是渔民村一位退休长者。今年,老人的儿子因疫情原因一直在香港,无法照料他和老伴。得知此情况后,社区干部和工作人员便登门邀请老人来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每天我和老伴都在这里锻炼身体,还交到了很多新朋友,老两口也不觉得孤单了。从没想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有这么多功能,还全部免费向居民开放,带给我们快乐好心情。”

2019年以来,罗湖区委把渔邨社区作为第一个试点社区,将原本分散在社区里的社康、老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书吧进行整合,一体规划、整体升级,建成全市首个多功能、复合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共3层3500多平方米。升级后的党群服务中心立足居民实际需求,面积更大、设施更好、配套更齐,系统集成了党建、政务、医疗、养老、文化、教育等一体化功能,实现了下沉资源、管理与服务在社区的“物理整合”。

对此,罗湖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宫雪连举了两组数据为证: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升级后,服务长者人次从之前的300人次上升至1293人次,增长率达331%;家庭医生签约数由2019年的2998人增长到8930人,增长率达197.8%。再如,通过政务服务的下沉,实现了区、街、社区三级431项政务服务在渔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站通办”,让群众最多跑一次;建成了24小时“不打烊”智慧政务驿站,实现了230个事项自助办理。“如今,居民足不出户,在社区内即可享受多种多样的一体化服务。”宫雪说。

在“物理整合”的基础上,社区党委在区和街道指导下,配套建立了“社区党委领导、条块联动、以块为主”的社区治理机制,由社区党委统一调度下沉资源,充分激发了党群服务中心的综合效能,更精准高效地服务群众、管理社区,让居民群众更为直观地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力量,产生了“1+1>2”的强烈“化学反应”,大幅提升了社区党委的治理能力。

此外,围绕社区高效治理的落实落地,区委组织部和南湖街道还指导渔邨社区党委搭建起共建共治平台——“渔邨社区基层治理综合分析会”,不仅建立了“反馈问题、协调解决、跟踪反馈、考核评价”社区治理闭环模式,还最大限度调动了各方力量,将“问题处理在基层”,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来解决居民关注的社区治理顽疾。

渔邨社区建成全市首个多功能、复合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集成了党建、政务、医疗、养老、文化、教育等一体化功能。

航运小区是渔邨社区内的一个老旧住宅小区。一直以来,由于个别业主和租户在小区空地摆起麻将桌,不时引发邻里纠纷。小区居民苦不堪言,主动找到了社区党委书记李竞。社区党委联合街道执法队、警务室、小区物管企业,多次召集业主及麻将台经营者召开“社区治理综合分析会”,一起研究部署集中整治。经过整治,航运小区的面貌焕然一新,整体环境得到了提升,居民群众及周边商户纷纷点赞。

在今年启动的船步街片区棚改中,渔邨社区党委充分发挥居民小区“四位一体”党建模式作用,仅用15天就实现了签约户数、套数、面积三个“99.7%”的签约率,刷新了深圳同类项目的速度。“新的党群服务中心和共建共治平台搭建起来以后,我这个社区小书记能够撬动起更多的大资源了。”李竞如是说。

2. “一张网”纵览大事小情

“AI管家”24小时不间断工作,为社区管理增添“高科技”

正值早高峰期间,位于渔民村某栋底层的一名早餐店老板违规将桌椅摆放到了人行道上招揽客人。7点50分,社区93号AI摄像头经过“认真”抓拍,发现该早餐店有超范围经营情况,随即通过“智慧渔邨”终端将信息传达给罗湖区网格管理中心,随后分拨到处置部门,南湖街道执法队即刻前往巡查,督促商家整改并将处置情况上报至系统,整个过程耗时约1小时。

这是渔邨社区“AI机器人管家”的一个日常工作场景。从今年9月起,渔邨社区先行探索“多网合一”改革,将原有的区、城管、安全生产三大网格整合为“一张网”,组成“智慧渔邨”运行管理系统,通过数字化手段将智慧城市建设能力和数据资源全部下沉至社区,让社区管理者实时掌握社区动态。由此,社区的“科技味儿”越来越浓郁,社区治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

现在,“智慧渔邨”系统的AI摄像头能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实施监控,自动识别抓拍出店铺经营、垃圾箱满溢、乱堆物料等14类城市管理类事件,并自动传输到相关平台进行处理。除此之外,“智慧渔邨”系统还可以运用在多个常见的社区治理场景中,让社区的风险防控更严密、人口管理更精准、政务服务更便捷。比如该系统以渔邨的三维数字沙盘为底板,融入了社区房屋、人口等数据,并接入了消防、水务感知设备和公安的视频监控,社区管理者可以通过“一张图”实时掌握社区安全动态。再如该系统以网格的人口数据为基础,可以借助公安的视频门禁,实行人员标签管理,形成独居老人等七类关爱人群清单,方便社区党委定期定向走访困难群体。该系统还借助“i罗湖”平台开设了“渔邨专区”,为居民提供社区党建、医疗、教育等7大类80余项综合服务,让居民充分享受“找得到、看得懂、用得上”的暖心服务。

“借助AI管家,依托综合网格改革,我们打通了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实现‘全面感知、态势预测、事件预警、高效处置’的网格化全周期管理。同时推动社区党委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有更‘全科’的功能和更‘实在’的话语权,把‘民生七优’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量化指标,让社区治理更聪明、更智慧。”宫雪说。

3. “政治引领+教育实践+公众服务”

构建多平台文明实践活动圈,为精神传承开辟“主阵地”

村口公园树起了《扬帆》主题雕塑、村史馆和文化长廊修葺一新全新亮相、由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09剧场《军哥剧说》团队主创的主题话剧《幸福渔村》开锣上演……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敢为人先、勤劳务实、团结奋斗”的渔民村精神,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罗湖区委宣传部牵头开辟多个“主阵地”,努力把渔民村打造成为深圳改革开放和爱国主义主题教育基地,激励特区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投身“双区”建设。

改造后的文广长廊

罗湖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章红班介绍说,改造后的文化长廊长350米、共28幅浮雕,以渔民村发展历程中的标志性事件为线索,以场景再现的形式,精炼地概括了渔民村近百年来的变迁历程。而升级后的村史馆建筑面积约278平方米,共四个部分,累计收录文件实物近百件、照片213张、影音视频4个,全面系统展现了渔民村在党的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主动融入大湾区建设、投身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历史进程。

渔民村村史馆近日正式开馆

近日,渔邨社区“悠·图书馆”投入使用,这里环境温馨、灯光柔和、书香怡人、布局创意十足,更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优质、方便、快捷的现代化阅读服务。与此同时,这里也是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的绝佳场所。开馆以来,社区中的老人、孩童、成人、学生等群体都在纷纷享用着这个“文化圣殿”,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体验各种公共文化服务。

渔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悠•图书馆

章红班讲起一件小事:不久以前,渔邨社区特邀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会会长韩望喜到“悠·图书馆”举行传承家风家训文化讲座。一位80多岁的陈奶奶急急忙忙赶过来参加,被摄影师拍了个正着。原来,陈奶奶以往都是在电视上听传统文化讲座,这天下楼看到社区活动公告,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听到名家讲座,当场就激动地走了进来。

在渔邨社区,类似的讲座正如火如荼地持续举行。自今年11月起,罗湖在渔邨社区试点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态化开展“政治引领+教育实践+公众服务”三结合的文明实践活动,推动社区宣传、民生服务和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创新,实实在在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据了解,渔邨社区按照“就近就便、统筹共享、便民惠民”原则,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图书馆为主阵地,整合村史馆、文化广场、社区公园、社康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等空间资源,构建“一站多点多平台”文明实践活动圈。探索开展了“渔邨之光”教育共享计划、“渔邨声韵”文艺悠享计划、“渔邨溢彩”生活乐享计划、“渔邨大爱”志愿畅享计划、“渔邨港湾”健康安享计划、“渔邨之星”未成年人专享计划文明实践“六享计划”和22个子品牌活动,常态化向社区群众提供思想教育、素质教育、卫生健康、文体娱乐、未成年人保护等文明实践服务。仅今年10月以来就开展活动80余场次,参与群众近1万人。

4. 率先探索港人服务新模式

成立全市首个港人志愿者队伍,为深港协同发展打造“新样板”

“係哩度,深港一家亲,我哋就係一家人。”渔邨社区港逸豪庭小区业委会主任王纪明这样说。今年9月,在社区党委牵头下,全市第一支港人志愿者队伍“渔邨社区港逸志愿服务队”在港逸豪庭试点成立。王纪明就是其中一员。

罗湖毗邻香港,有近4.3万名常住港籍居民。在与香港隔河相望的渔邨社区,港籍居民更是占到了辖区常住人口的8.43%,成为社区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群体。

渔邨社区的港逸豪庭业委会共5名成员,其中4名是香港籍业主。长期以来,在王纪明的带领下,港逸豪庭业委会与物业管理处积极合作,为小区居民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也把香港小区的优秀物业管理经验带进小区,助力小区的居民服务与社区的治理。“渔邨社区港逸志愿服务队”成立后,带动了更多港籍业主融入社区生活、参与社区建设,目前已壮大到12人。

渔邨社区港逸志愿服务队是全市首支港人志愿者队伍。

近年来,罗湖充分利用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在港籍居民较为集中的渔邨等社区,率先探索了港人服务新模式。一方面,搭建了港籍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平台。坚持“发挥港人优势,服务好港人”理念,试点实施了“港人领头雁计划”,引导4名港籍居民参选并当选社区居民议事会成员,并通过组建港人志愿者队伍,促进辖区内两地居民关系从“松散”到“紧密”,从“隔阂”到“认同”。除此之外,还建立了面向港籍居民的“标准+示范”服务体系。按照寓治理于服务理念,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置“港人服务专窗”,提供6大类30项业务的办理。设立咨询、求助热线,搭建“政务服务、生活服务、文化交流、就业创业、爱心救助、社区治理”6个平台,编制繁体字版《深港双城生活服务手册》,汇总5大类22项惠港政策,方便港人在深生活工作。

5. “点单派单接单评单”相贯通

社区志愿服务不断开花结果,为文明传播搭建“优平台”

在渔邨社区,志愿者的身影总是活跃在街头巷尾,志愿服务也是居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良好志愿服务平台和模式的创建,使得社区志愿服务在渔邨不断“开花结果”。

渔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颂球回忆,早在2002年,致富不忘回报社会的渔民村人便积极响应政府支援“西部大开发”的号召,与戈宝公司合作,先后在新疆建立了总计18万亩规模的戈宝红麻野生保护区、生态恢复区和仿生种植区,为新疆乃至中国荒漠化防治及传统产业转型提供了示范。

秉承着一直以来的志愿精神,2016年渔民村成立了以村民为主体的民乐志愿者协会,围绕“助老、助学、助医、助残、服务社区、环保、医疗服务和救灾救济”等多个专业服务项目开展活动。近年来,罗湖区在社区层面注重整合现有志愿者团体,形成合力,深入开展志愿服务。组建渔邨社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由社区党委书记兼任队长,常态化开展社区“8+N”文明实践活动,“8”即理论宣讲、文体服务、关爱未成年人等8大项社区常规服务,“N”即发动党员干部、楼栋长、社工、律师、医生、学生等若干具有自身特色和专业优势的志愿者参与文明实践,形成百姓“点单”、实践站“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相贯通的文明实践模式。社区党委还鼓励爱心企业、热心居民、党员志愿者与社区特殊家庭建立联系,长期志愿帮扶这些家庭。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中,渔邨社区开展“志愿罗湖,温暖邻里”系列活动,让“有时间做义工、有能力做义工”的罗湖义工口号深入人心;组织各中小学开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创文明城市我参与”主题团课、队课及青少年“小手拉大手”志愿者活动,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把文明风尚传播到每家每户,营造人人支持文明创建、人人参与文明工作的良好氛围。

编辑 姚静霞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冯庆 杜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