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粉丝节”高潮一浪接一浪。精彩的音乐表演、酷炫的汉服走秀等之外,12日,“读特粉丝节”还迎来了一位重量级嘉宾,他就是中国知名广告人马晓波。马晓波和他的团队策划过很多大众熟知的广告短片,其中今年五四青年节发布的《后浪》以及今年秋天发布的《为什么要有深圳》可谓现象级的“刷屏爆款”。12月12日下午“讲故事的人”马晓波先是接受了“读特”的专访,当日晚间,他又出席了粉丝节“星空放映室”,对话《深圳特区报》编委蓝岸,并与深圳市民、读特粉丝零距离交流,金句不断,气氛热烈。
12日晚间,马晓波(左)出席粉丝节“星空放映室”,对话深圳特区报编委蓝岸,并与深圳市民、读特粉丝零距离交流。
今年44岁的马晓波自称“前浪”,从业将近20年,他一直在广告这条道路上潜心耕耘。和大多数人看到广告就想掐不同,马晓波分享说,他从小就特别爱看各种广告,大学虽然学习的是法律专业,但毕业后就毅然决然地投身到广告事业中。在他看来,伴随这中国消费升级以及国家崛起,中国广告业也迎来了“黄金时期”。他表示,过去都是中国的广告公司在学习国外4A广告公司的优秀经验,但现在,中国的广告公司甚至在反超国外的广告公司。“我相信,未来中国的广告公司还将参与制定广告行业标准。”
为什么要有深圳?人民日报和读特客户端联合推出重磅视频。
说起广告,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卖货”。然而,马晓波对此却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在他看来,广告就是“广而告之”,属于大传播体系。无论是《后浪》还是《为什么要有深圳》,输出的其实是态度,是世界观和价值观。用受众最容易接受、最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说话”,是马晓波在策划、创意时思考得最多的一点。而接下深圳市委组织部委约创作的《为什么要有深圳》对马晓波和他的团队来说也是一次极大的考验。“这和商业品牌广告不同,这属于提炼城市精神的公共文本范畴。为了完成这道考题,前期我们做了大量的调查,形成了将近40万字的调查报告。”马晓波说。
《为什么要有深圳》这条短片筹备了3个月,而实际拍摄时间只有3天,文案的撰写只有1个晚上。“文案的形成是水到渠成的。基础性的调查工作做了扎实的铺垫,最后成文是非常自然的。”马晓波说。《为什么要有深圳》选择了“虚构叙事”,对此马晓波的解释一是“求新”,另一方面,也是在积极寻找“深圳人的共性”,老一辈的深圳人也曾经是奔涌的“后浪”,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才有今天花园般美丽的深圳。“深圳特区40周年,发生了太多的故事,深圳是一座故事的富矿,故事丰富到让我选择困难。”马晓波说,“正是因为史料、故事太多,所以我们选择了虚构叙事,用一种激情浪漫的方式来回答为什么要有深圳。”讲故事是一门精妙的艺术。 要讲好中国故事、时代故事,马晓波表示,他和他的团队一直在探索。
见习编辑 连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