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深圳·绍兴周”活动盛大启幕

深圳特区报
2020-12-07 09:56
收录于专题:深圳·绍兴周
摘要

绍兴科创大走廊创新基础优良,集聚了绍兴高新区、柯桥高新区、滨海新区等产业平台



南海之滨,东风浩荡,历史与未来在这里交汇。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也在这里再次深度邂逅,谱写先行示范区携手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新篇章。

12月5日至12月8日,绍兴市委、市政府在深圳举行2020“深圳·绍兴周”活动,陆续开展“3+7”系列活动,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加强绍兴与深圳在产业、科技、人才、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学习交流和互动合作。两座城市在新时代踏上交流合作的新征程,开创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未来。

历史文化名城:开放包容焕发新活力

“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西接杭州,东临宁波,北濒杭州湾的千年古城绍兴,面积8279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5.7万,素有“山清水秀之乡、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的盛誉,又有水乡、酒乡、桥乡和书法之乡、戏曲之乡、名士之乡的美称。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绍兴拥有深厚而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绍兴建城史超过2500 年,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中国上下5000 年文明,都能在绍兴找到遗存、得到印证。1万多年前嵊州小黄山已有先民活动,7000 多年前绍兴属河姆渡文化区域,春秋战国时期绍兴是越国中心,南宋定名为绍兴并延续至今。

绍兴文化几千年来绵延不绝: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造就的越文化,源于大禹治水、马臻筑湖的治水文化,“天下黄酒源绍兴”的黄酒文化,以兰亭“曲水流觞”为源头的书法文化,以越剧和绍剧为主体的戏曲文化,由1 万多座桥梁和600 多座古桥构成的桥文化,由唐代400 多位诗人游历绍兴、咏叹“稽山鉴水”形成的“唐诗文化”等等,都已成为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

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使绍兴更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华夏始祖大禹在此会盟诸侯,并葬于会稽;越王勾践在此卧薪尝胆,成就春秋霸主;绍兴还造就了王阳明、王充、范文澜等哲学思想家,何燮侯、蔡元培、蒋梦麟、马寅初4 位北大校长,钱三强、竺可桢等大科学家,陆游、嵇康、鲁迅等大文学家,王羲之、徐渭、王冕等书画大家,任光、袁雪芬等音乐戏曲家,辛亥革命期间涌现出以徐锡麟、秋瑾、陶成章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志士。当代绍兴仍是名家辈出,目前两院院士中共有绍兴籍院士76 人。

“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绍兴还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这里还拥有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人居环境优良,被联合国评为最佳人居奖。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称赞“绍兴的地域文化和历史传承,是中华民族的璀璨瑰宝”,要求“保护好、利用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一直以来,绍兴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努力擦亮“文化绍兴”这张金字招牌。

磐石搏浪,风帆高扬。

当前,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深入推进,杭绍甬一体化发展驶入了快车道。绍兴作为挑起杭州、宁波两大“金箩筐”的“金扁担”,历史文化名城正焕发新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绍兴人秉承敢为天下先的优良传统,以开放带创新、推改革、促发展,创造了非凡业绩。2019年,全市GDP达5781亿元、人均GDP超1.6万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528亿元,进出口总额达2459亿元。今年以来,绍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疫情考验,交出了“两战双赢”的高分答卷。

尤其是,近年来,绍兴坚持“融杭联甬接沪”城市发展导向,取得积极成效。特别是今年以来,绍兴制定了《杭绍甬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绍兴工作计划》,围绕打造杭州都市区杭绍主中心目标,明确了杭绍甬一体化12项标志性工程,实现了杭绍台高速绍兴段的开通,绍兴城际线成功对接杭甬,绍兴地铁1号线柯桥段、杭绍甬智慧高速、杭州中环绍兴段等项目顺利推进。杭绍甬一体化、同城化渐入佳境。为做好“金扁担”,绍兴更立足自身实际,重点在“三带一高地”上用力气、求突破,助力做强大湾区产业带、合力构筑杭绍甬城市群、融入提升大走廊创新带、致力打造文化发展高地。

新时代,开放包容,富有活力,创新实力较强的绍兴,正在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杭绍甬同城化等重大战略机遇,沿着“融杭联甬接沪”的城市发展导向,全力打好以“两业经”“双城计”“活力城”“软实力”“国际范”为主要内容的高质量发展组合拳,努力打造浙江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加快重返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全国“30强”,力争在浙江这个“重要窗口”中展现更靓丽的绍兴风景。

活力科技之城:更高起点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匠心独运丹青手,如椽巨笔绘宏图。

2018年4月,绍兴被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列入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名单。两年来,绍兴全面实施科技新政,让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聚焦战略支撑,绍兴创新平台建设加速推进。绍兴科创大走廊成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一个重要支撑。2019年,绍兴正式启动科创大走廊建设,按照“一核引领、七平台联动、多点支撑”总体布局,全市上下积极行动,共同做大做强绍兴科创版图。在绍兴科创大走廊的框架内,镜湖科技城、滨海科技城、智汇芯城、浙江绍兴人才创业园、曹娥江科创走廊、G60诸暨创新转化港、剡溪创新带、新昌智造科创走廊等其他子平台也纷纷加快了建设重大科创平台的步伐。

大平台吸引大产业、释放强磁场,同频同步推动创新要素集聚和高新产业发展。绍兴科创大走廊创新基础优良,集聚了绍兴高新区、柯桥高新区、滨海新区等产业平台;集聚了绍兴10余所本科大专院校,拥有特色小镇8个,高校研究院25家,创新发展潜力巨大。

平台兴,则经济兴。高新区一直是区域经济发展主阵地、创业创新主战场。目前,绍兴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7家,在浙江省率先实现区、县市全覆盖。绍兴高新区抓住园区整合提升机遇,综合发展考评位次上升了10位,逐步擦亮国家级高新区牌子,不断朝着高质量发展迈进。

创新主体活力迸发,也成为绍兴的鲜明亮点。2020年,绍兴自主创新科技成果屡次斩获科技大奖。1月,绍兴市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7月,绍兴市17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奖一二三等奖,均创下历史最好成绩。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绍兴企业获得科技大奖的背后,凸显了区域创新活力的迸发。绍兴区域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近年来不断提高,各项科技主要指标保持全省前列。如2019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为2.65%,提高0.24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全省第一位。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群体,是绍兴市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绍兴市实施了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计划, 2020年预计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45家,总数达1800家左右;同时,连续三年新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均超千家。

一大批高水平的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支撑起了企业研发能力。目前,全市已有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1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企业研究院、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588家。

绍兴的创新改革持续深化,科技体制不断优化。三年前,绍兴市组建了科技创新委员会,从体制上构建了科技创新大格局,还在全省率先推进市县两级科技创新委员会全覆盖。科技部、省科技领导小组发文全国、全省推广新昌全面创新改革经验,全面创新改革的“新昌经验”,正在从“盆景”变为“风景”。

在创新体制改革中,绍兴市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深化科技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以“四简四优”为突破口,推动科技申报事项网上集成化管理,精简申报材料、减少填报内容、压缩评审时间1/3以上。

绍兴“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业创新生态圈正在形成。制定出台了绍兴“科技新政20条”,更大力度支持高企培育、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同时,绍兴抢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省级试点机遇,积极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协同推进创新、人才、平台、项目和政策,着力拉长产业链,补强创新链,提升价值链,优化生态链。2020年,新建6家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位居全省第一位。

绍兴市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除新昌县被列入科技部国家创新型县建设名单外,2018年,绍兴市科技进步监测评价由全省第七位上升至第二位,柯桥区、上虞区、新昌县进入县(市、区)前十位。2019年,绍兴设区市科技创新能力指数提升幅度列全省第三位。绍兴市科技创新进入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关键阶段,不断为绍兴高质量发展打开更大的成长空间的同时,为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持续深入,在创新的不断集聚和裂变过程中,绍兴正在崛起为一座创新之城。

鹏越双城互动:合作共赢新未来

风起南方,潮涌珠江。

深圳与绍兴,再度携手合作,共赢新未来。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深圳正以更大格局、更大担当、更大作为,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而绍兴也正在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杭绍甬同城化等重大战略机遇。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学习借鉴深圳的成功经验,此次,在2019年成功举办“深圳·绍兴周”活动的基础上,绍兴再次开启“深圳·绍兴周”活动,有望加快实现两地优势互补,推动两地融合发展。

“深圳·绍兴周”活动期间,将陆续开展“3+7”系列活动。“3”即一场主旨大会和会见企业家活动、一次学习考察、一场“越地国粹”主题展;“7”即七场系列平行子活动,全方位展现精彩绍兴。

其中,12月7日下午举行“深圳·绍兴周”主旨大会,推介发布古城保护利用、镜湖新区、滨海新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先进高分子材料等系列规划,一批重大合作项目现场签约。

12月5日至7日 “于越流觞·醉美绍兴”——“越地国粹”展览展示亮相,围绕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产业新城等城市气质,设置时尚、养生、黄酒、文化、美食、产业等展区,集中展示绍兴历史文化、特色经典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成就。 (李 萍)

七场系列平行子活动展现精彩绍兴

● “创新赋能·产业兴城”

——绍兴“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推介会,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两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开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产业相关规划及滨海新区交通区位、产业基础、招商政策等推介,设立招商专区,吸引优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企业落户绍兴。

● “丝路柯桥·布满全球”

——走进深圳,邀请深圳知名服装品牌企业、设计师代表、新闻媒体,举办新品纺织面料发布会、时尚精品面料展示、时装走秀等活动。

● “鹏游创e·数领越舜”

——2020绍兴e游小镇深圳推介会,将全面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启“打造全省领先数字产业化基地”新征程,促进深圳与杭州湾数字经济产业互动,调动入驻企业以商引商积极性,向更多数字企业发出邀请。推动e游小镇2.0版建设,完善影游漫产业生态圈,整体提升小镇产业基础能力、产业链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 “越行千里·走进深圳”

——世界珍珠小镇推介会,通过模特走秀、网红直播等形式,现场推介世界珍珠小镇——绍兴诸暨山下湖镇,集中展示珍珠小镇建设成效和珍珠产业科技赋能发展趋势。

● “活力绍兴·智引全球”

——博士后助力绍兴集群制造对接会,通过接轨深圳,联动国内名校深圳分校硕博士人才和社会创新资源,宣传推介绍兴人才政策、创新环境、重点平台,吸引优质硕博士高层次人才来绍兴创业创新,助力实施“双十双百”集群制造行动,打造新时代“名士之乡”人才品牌。

● “深游绍兴·风雅名城”

——绍兴文化旅游推介会,邀请深圳旅游、文化界人士、相关知名人士代表,新闻媒体、广大市民,推介绍兴深厚文化底蕴、优秀旅游景点、旅游线路,结合绍兴越剧等文化艺术形式,进一步推广传播绍兴文化。

● “智领越航˙畅想未来”

——2020绍兴市人工智能产业(深圳)推介会,通过绍兴市投资环境推介、柯桥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计划发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机器人表演、主题演讲等形式,集中展示绍兴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的发展计划,推动该领域头部企业的精准招商。

2020“深圳·绍兴周”活动是绍兴与深圳对接的又一个新起点。两座城市间的再次“握手”,绍兴、深圳间的交流与合作必会在未来迸发出无与伦比的绚烂光彩。

绍兴“一区两廊”

绍兴滨海新区 

绍兴滨海新区位于杭州湾南岸、绍兴市北部,于2019年11月25日获浙江省政府批准设立,是浙江省大湾区首批“四大新区”之一,也是绍兴抢抓重大叠加机遇的战略平台。滨海新区规划面积约4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60万人,拥有绍兴高新区、袍江经开区、绍兴综合保税区3个国家级平台和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2个省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3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1047亿元,服务业增加值343亿元,财政总收入9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83亿元。滨海新区立足于大湾区发展重要增长极、全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杭绍甬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和杭州湾南翼生态宜居新城区的“一极三区”总体定位,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两大主导产业,协同发展智能制造产业,集聚了中芯国际、长电科技、浙江医药、越海百奥等一批重点“头部”企业,以及天际汽车、三花智控等一批超50亿元的重大项目,致力打造成为长三角高能级战略发展平台。

绍兴科创大走廊 

绍兴科创大走廊是绍兴市委市政府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杭绍甬同城化重大机遇,推动科技创新融杭联甬接沪的重大平台。科创大走廊以杭甬高速为发展主轴,按照“核心驱动、点轴推进、协同联动、错位发展”原则,依托发展基础、区位条件、发展潜力和比较优势,完善功能分区,优化资源配置,按照“一县一平台”的思路,串珠成链,构建“一核引领、七平台联动、多点支撑”的全市域协同创新空间格局,努力将绍兴科创大走廊建设成为长三角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浙江省科技经济联动示范区和杭州湾智能制造创新发展先行区。

绍兴文创大走廊 


绍兴文创大走廊总体呈现π型布局,以文创大走廊统领浙东运河文化带、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古越文明文化带,统称为“一廊三带”。 在文创大走廊重点布局的,以浙东运河为脉络,面积约300平方公里的空间内,自西向东打造柯桥、越城和上虞三大板块。柯桥板块:依托杭甬高铁打造一条国际时尚轴,重点发展时尚智造、时尚展销等功能;依托鉴湖周边区域打造一条休闲养生轴,重点发展休闲运动、养生度假等产业。越城板块:寻求旅游延展与国学创新两大发展重点,重点打造阳明故里、鲁迅故里、书圣故里等五大文创街区。上虞板块:依托曹娥江和古运河两条文创发展脉络,打造上虞老城区、女儿红酒厂、E 游小镇为主的五大重点片区。 在这三大板块中,以纺织、黄酒、书法、水乡、青瓷这五大国字号文化资源作为产业种子,挖掘延伸产业内涵,构建时尚智造链、养生休闲链、国学文化链、水乡民俗链、特色工艺链五大文创产业链群,共同构筑一条复合生长的文创大走廊。

见习编辑 王子烨

(作者:深圳特区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