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香回甘的人生之味

周佳慧
2020-12-06 21:16
摘要

《人生的级别》是《北京文学》主编杨晓升先生的随笔集,分为“印记”“沉思”“瞭望”“观潮”“谈艺”几个部分。

书名  人生的级别

作者 杨晓升

出版单位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0年9月

《人生的级别》是《北京文学》主编杨晓升先生的随笔集,分为“印记”“沉思”“瞭望”“观潮”“谈艺”几个部分。印记是脚下的路,沉思是对生命本真的哲理思索,瞭望是人生视野的拓展,观潮是对命运起伏的谛视,谈艺是充分感受各种艺术形式后的阐发。

本书一开篇附上的,就是他十年前写的一则随笔:《人生的级别》。他认为工作单位的调动不是出于升职加薪的世俗功利,而是出自兴趣和个人的价值实现,为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发掘自己的潜力发自内心地愉悦。时至今日,他依然认同当时自己的观点,守护着一颗初心,不忘奋斗。在现实生活中,杨晓升扮演着三重角色:文字工作者、一家之主和鲜活的自我。与之对应,这本书中有他作为编辑的真实状态,一位普通父亲对家人的关爱,还有身为一个敏感的个体,对生活诸事、社会现象生发的无限思考。简单质朴、不过分修饰的语言加上真诚的情感,让读者直接地感受到书写者的各种情绪和感悟。作者从小喜爱文学,大学主修生物却幸运获得了在《中国青年》当编辑的机会,此后和热爱的文学日日接触,用一双慧眼挖掘潜在的优秀作品。一本文学刊物,把和本没有交集的五湖四海的人联结在一起。一期期杂志,收获众人的喜爱,对得起作家的用心,也对得起读者的赏识。在本职之外,杨晓升也在文学期刊上发表小说和报告文学。

传统纸媒在应对新媒体冲击时,既要迎合时代潮流,也要保留一份纯粹和严谨。作为杂志的主编,随意行事、只凭个人审美不顾读者与市场的反应,就不能形成稳定的阅读群体,让读者怀抱长久的期待。杨晓升说:“读者的快乐,就是我们当文学编辑的最大欣慰”。他觉得好的杂志从不俯视读者,以自己的评判标准“引导”读者,应当尊重大众趣味却不趋于媚俗,这就需要编辑具备一定的审美和思考。编辑和作家良性关系的建立,依靠的同样是过硬的专业素养,审美、思想情感上的同频共振。面对文学杂志的低潮期,他并没有退缩,而是在杂志定位上反复考量。提出“与读者、生活密切联系”“避免与同类杂志形式、内容上的重叠”这些良策。他深刻地领悟了文学杂志与受众的关系,明白文学的活性来自扎根现实的创作,而不是对“他者”的模仿。《北京文学》改版后,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文体式分栏,有了更多的现实关切和对话意识。他面对纷繁浪潮时的定力是杂志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由于编辑工作的繁重,留给杨晓升的写作时间并不多。但他依然挤出时间,闲下来就写,而且写出了一定的成绩。他的报告文学讨论思考家庭、社会的重要问题,展露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社会关怀。

在一封封给女儿的书信中,读者仿佛能看到一个积极、坚韧、大方的女孩正在成长,父亲的谆谆教导始终在旁。父亲带着“使命感”不断奋斗,不耽于物质享受,也以此鼓励女儿,又以儒士的姿态向女儿传授长者的经验,提供可行的建议。他注视女儿成长,关注她的心理健康。在升学阶段,更是费尽心力。书中陪同女儿高考的描写寥寥几笔,就恍若身临其境。高考前夕的揪心、琐碎,反复演练的姿态,无不显露出为人父母的难处和谨慎。在升学的关口,父亲和女儿都选择了除钱权关系之外的另一条路:勇敢自荐,用自己真实的水平、技能、才华和真切的情感打动对方。这种旁人看来有些“天真”的做法获得了成功,也侧面印证了社会依然有惜才者的存在。

经历过物质匮乏年代的洗炼,作家的精神之源没有枯涸,反而借着一点文学的滋润,生长出茂密的枝叶和健康的根系。在书中,作者谈到了三种生活状态,认为浑浑噩噩、机械做事不可取,总要怀着积极的的动力去向上,还以身边居安享乐、遭受不了挫折的悲剧以及“死亡体验”为例,劝勉读者不负光阴。他对除地理意义外的“空间”有着自己的理解:书斋是港湾,是思想犁铧驰骋之地;家是心灵栖息之所,宽敞与否且不论,安心舒适,有立足之地就好。看遍繁华靡丽、饱食终日的生活让他感到不自在,正如后文所说,感官的快乐不如“心灵的愉悦充实”。作者踏上祖国山河的同时,目光并不停留在风景的表面,总是联系历史与当下,时有哲思:广安背后是“饮水思源”的感恩文化,平江在国家支持下由贫到富迅速发展,横山腰鼓蕴含着蓬勃向上的朝气,森林里隐藏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奥秘,渔浦堪称诗文画作的福地。

酸甜苦辣的个人体验也被作者诉诸笔端。汶川地震时期,收入微薄的农民赶去邮局给受难同胞捐款,作者为此动容。他感受到这场天灾带给人民的劫难痛苦,也感受到群众身上奉献、团结、不屈服的人性力量。面对身边的诸多意外,他感慨生命无常,不如泰然处之,有着“以不变应万变”的达观。父亲去世卖余药时,作者遭遇了谅解和冷酷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感到我国需要建立“药品回收制度”来避免药物浪费和财产损失,完善商家评价体系来推动社会文明建设。时刻把自己放在社会洪流中普通民众的位置去感悟,正是一个作家人文关怀的体现。

杨晓升的身上有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精神品质:朴实、奋斗、人文关怀。他的经历酿出了一杯好茶,自有浓厚醇和的口感与经久不息的回甘。

编辑 刘桂瑶

(作者:周佳慧)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