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 | 无极而生,映射几何?“在路上2020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带你寻找答案
读特记者 尹春芳/文 齐洁爽/图
2020-12-05 20:38

酷炫的新媒体作品、充满个人风格的架上艺术……由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主办的“无极映射——在路上2020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于12月5日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幕。

王博、潘律《瘴气,植物,外销画》

无题ONS(2019)

今年是“在路上”的第8届,本届“在路上”在关注对象上延续去年群体的概念,只是在问题的指向上由群体的在地社会性转向了后工业语境下群体关系的虚拟性。

《城市骨架-新驻地》铜场Tproject小组(2020)

本届展览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7个艺术群体共同参与,从群体概念的构成与消解、群体的长效机制与临时机制、群体的整体性与个体性、主观映射与客观映射等几个层面来呈现当下中国当代群体艺术的面貌。

观众在看展

此次展览选择“无极映射”这个关键词,对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更主要的是人们观念的开放,在全球化、商品化、信息化底色上应运而生的独特的后工业艺术群体方式进行关照。

《建筑飞行》 于朕+CAA科幻社(2019)

之所以称之为独特的艺术群体方式,不但是因为群体中非艺术成分的占比,更因为其成员之间合作艺术生产方式的动态变化和不确定性;之所以称之为后工业群体方式,不但是因为数字媒介对群体艺术创作的介入,更因为其多样的组织形式——空间、项目、组织、工作室、实验室等等,以及它们相互之间不确定的伙伴关系。

观众看展

这样的“群体”成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模糊概念,相比较传统的群体方式,这种后工业群体方式更像是由不同端口组成的动态网络,而狭义的群体即其中某个经过定位的端口,通过这个端口,可以和任何一个关联的目标形成广义上的群体关系。由此,我们借用计算机科学的术语“映射“来定义它。

除了展览之外,12月6日还举行无极映射&联合力量—“在路上·2020“学术论坛,由朱小钧、张新英担任学术主持。信息化时代,数字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艺术表现手段上的革命,更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客观物)之间深层关系上的改变,“无人”使艺术从理念到实践皆回归到了一种无具体框架限定的自然状态,指向派生万物的本体——无极,那么“无极映射”的出现将会预示着怎样的一种新的艺术变化?其与艺术史不同发展阶段,尤其是前一个发展阶段之间形成了怎样的结构关系?又衍生出哪些新的学术问题?

本次论坛邀请了14位青年批评家共同参与,对中国自民国以来直至当下的艺术群体进行多向度的针对性研究,并以此作为审视和定位当下后工业群体方式的坐标系,为当下艺术生态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12月16日。

编辑 董雯静

(作者:读特记者 尹春芳/文 齐洁爽/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