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绿色发展基础 肇庆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西江日报
2020-12-05 01:02
摘要

长堤紫荆花开,十里云团锦绣,这里是最美的肇庆。近日,美丽肇庆再添一块国字绿色招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冬日星湖边,市民乐享一路好景色。

冬日星湖边,市民乐享一路好景色。

长堤紫荆花开,十里云团锦绣,这里是最美的肇庆。近日,美丽肇庆再添一块国字绿色招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这是对一个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最高肯定。肇庆市是广东省第三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这块极具含金量的招牌不仅代表着一个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优良,更代表着其绿色建设的先行。

肇庆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一直高举绿色发展大旗,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各方面,不断筑牢肇庆实现“绿色崛起”的基础。

坚持高位推进,抓好生态文明建设谋篇布局

一直以来,肇庆坚持以最严格的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健全完善体制机制,保障绿色发展。2016年,肇庆把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作为重大部署写入市委党代会报告,先后出台实施《肇庆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6-2030年)》《肇庆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实施方案(2018-2020年)》等文件。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市长担任组长的高规格创建领导小组,建立工作台账,落实每个部门的绿色发展工作责任,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全市统筹、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格局,并推动形成“市县镇村”四级联创工作局面。

经过治理后的羚山涌,景美水净。

经过治理后的羚山涌,景美水净。

打好打赢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

肇庆此次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离不开优良的环境质量。为了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提高,肇庆以最硬的手段、最坚决的态度打好打赢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

为了打好“蓝天保卫战”,肇庆坚持狠抓“工业源、移动源、生物质燃烧源、农牧源和扬尘源”五大重点领域源头治理,开展泥头车等施工车辆和西江船舶污染排放专项治理,颁布实施“扬尘污染防治条例”管治施工扬尘,开展秸秆禁烧专项行动,实施陶瓷、玻璃等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总量定额减排,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执法力度,有效实现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从2014年的4.95下降至2019年的3.93,2019年,肇庆空气质量全年优良率为84.1%,优良天数为307天。今年前10个月,优良率为97.4%,同比上升11.2%;优良天数为297天,同比增加35天,连续9次阶段(月)排名进入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前20名,“肇庆蓝”频频刷屏市民微信朋友圈。

在“碧水攻坚战”方面,深入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成立水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全面建立河(湖)长制,市党政一把手分别担任全市第一总河长和总河长,设立各级河长1426名,实现河湖等保护和整治责任到人,层层压实市、区(县)、街道(镇)治水责任。为了铁腕治理黑臭水体,下大决心花大财力,并将省考以上不稳定达标断面确保达标任务细化分解至每个支流断面,重点推进新窦涌等32条主要支流(河涌),以及城区羚山涌、石咀涌2条黑臭水体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整治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肇庆水环境质量长年保持优良,西江交接断面水质100%达标,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今年前10个月,肇庆水环境质量在全国337个城市中排第13位,在广东省位居第2位。

同时,打好净土防御战。近年以来,肇庆全面推进土壤污染预防、分类管理、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等工作,加快土壤环境质量点位监测工作,推进土壤修复试点工程,狠抓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迈上新台阶。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体现在城市,也延伸至村镇。近年以来,肇庆持续加大各级投入,强化村镇的环境综合治理,对全市镇(街)、村(居)进行综合环境整治,完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体系,村庄保洁覆盖率10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建成省级生态镇3个、省级生态村32个、市生态村559个。

贺江风景秀丽,同时也是一道生态安全屏障。图为贺江碧道画廊。

贺江风景秀丽,同时也是一道生态安全屏障。图为贺江碧道画廊。

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增强发展绿色动力

肇庆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观,努力实现生态文明与产业发展有机统一,走出一条具有肇庆特色的绿色崛起高质量发展之路,一方面,积极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项目落地必过“绿色门槛”。另一方面,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加快推进陶瓷、电镀、印染等传统低效产业退出和整治提升工作,努力构建集约高效、绿色循环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支持企业进行产品升级换代,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 发展。其中高要萨米特陶瓷建成行业首个“绿色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树立起陶瓷行业转型升级的标杆和典范,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工作走在广东省前列。

强化制度约束,夯实绿色发展根基

制度才是建设的最有效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以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发挥制度和法治的引导、规制等功能,为绿色发展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首先,肇庆抓住“关键少数”,强化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考核。2018年,肇庆在广东省内率先制定实施《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任”暂行办法》《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等制度,将生态环保指标纳入年度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综合考评方案,明确生态环保指标考评的具体要求和“一票否决”情况,强化各级各部门、各级干部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勒紧生态文明建设“紧箍咒”。

此外,城市建设上,肇庆也建立起绿色屏障。通过科学划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以西江、贺江、绥江为生态安全屏障,实施“核心优化、多极增长、山区拓展、绿屏保护”的国土开发总体战略格局,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

2019年,肇庆启动国土空间规划,通过计算农、林、水、土等自然资源总量,明确资源利用上限,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将自然资源和开发需求放在同一本“账本”上进行统筹计算,明确资源环境短板和比较优势,提出资源供给总量,划定自然资源利用上限“红线”。

肇庆还发展绿色金融实现“资源变资产”。以推动建设四会绿色金融创新发展试点为契机,实施绿色金融创新发展十项行动计划,鼓励金融机构建立绿色金融业务体系,支持辖区银行成功发放全国首笔民营企业碳排放配额抵押贷款和国内首单跨区履约的碳排放配额抵押融资,支持四会农商行成功发行广东省县域法人农合机构首单绿色金融债券3亿元,把不可交易的生态资源变成可流通的金融资产,为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绿色发展观念体现在每一处。近年以来,肇庆司法机关充分发挥司法能动作用,服务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为肇庆加快绿色崛起、争当湾区新秀提供有力司法保障。2019年,全市法院共审结各类环境资源案件567件,依法严惩破坏环境犯罪形成高压态势,并通过不同的作用渠道,妥善审理环境民事纠纷,促进环境修复,促进提高环境资源科学治理水平。

新起点,绿色步伐更坚定

碧水蓝天下和谐宜居的肇庆。

碧水蓝天下和谐宜居的肇庆。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是一个新的起点。肇庆将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成果,以编制“十四五”规划为契机,强化规划的引导和控制作用。守好守牢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并继续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加快建设以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为主体的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如积极探索“生态+”发展模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打造生态核心竞争力,把生态与旅游资源紧密结合,大力推动“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农业”“旅游+林业”“旅游+康养”等新业态发展,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效益。

编辑 刘桂瑶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