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到月球探测、建立空间实验室,几代航天人接续奋斗,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塔屹立在戈壁滩上
戈壁滩上的铁轨见证着我国航天事业的艰辛历程
2016年4月24日首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向60年来为航天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崇高敬意,强调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要牢牢抓住战略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勇攀科技高峰,谱写中国航天事业新篇章,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2013年6月,习近平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即将出征的神舟十号航天员壮行。“你们这次执行的是我国第五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这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航天梦。”13天后,习近平与正在天宫一号执行任务的三位航天员进行“天地通话”。他说,飞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远。
今年6月25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圆满成功,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3.5吨,标志着中国具备了发射货运飞船的能力,航天事业再攀高峰。
航天精神生动地诠释了中国人自强不息、自主创新、自我超越的卓越能力。面对一系列全新领域和尖端课题,科技人员始终不懈探索、敢于超越,攻克了一项又一项关键技术难题,获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生产性关键技术,使我国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力量。
首任司令员是强渡大渡河勇士
5月下旬,记者驾车前往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去追寻航天精神的源头。穿过绿洲,接着是荒无人烟的戈壁,即使有柏油马路,也让人感到心慌。除了路上往来的车辆外,皆是无人区,很像科幻电影中的月球或者火星表面。
1958年冬季,解放军徒步挺进这片“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天空鸟飞绝,大雁不落脚” 的无人区。受命组建导弹试验基地的孙继先,率领从朝鲜突然“神秘失踪”的志愿军第二十兵团,一路向西,徒步穿越戈壁、大漠,修建机场、铁路、营房。直到两年后,他们才知道这是一个叫额济纳旗的地方,他们正在建设的是中国首个导弹发射场。
当时的基地叫“二十训练基地”,后来称作“东风基地”,首任司令员就是志愿军第二十兵团代司令孙继先。从聂荣臻元帅那儿领命后,他立誓“干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率领部队在气温40度的蒸烤中战天斗地,在被铺天盖地的沙暴掩埋后重新站起来……1960年11月,中国自我研制生产的第一枚地对地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中国从此有了自己的导弹,中国的航天事业开始腾飞。
在“青山头”的不远处,就是今天的革命烈士陵园。孙继先的骨灰就安葬在这里。碑文中显示,他参加过长征,率部参加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战斗,亲自挑选并带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在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他屡立战功,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记者拜谒了革命烈士陵园。象征扎根戈壁、志在航天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剑指苍穹。碑座下,安放着聂荣臻元帅的骨灰。聂帅身后,730座墓碑排列成整齐的军阵,寂然伫立,如同整装待发的将士,令人肃然。这里讲述着革命老帅、老红军、抗日勇士、抗美援朝英雄及科学家、职工、家属是怎样汇聚到一起,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和国防科技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守护陵园20多年的杜正礼老人对记者说,这里安葬的英灵,平均年龄只有27岁!那是花一般的年纪,但他们选择了航天,选择了沙漠,选择了奉献,选择了牺牲!“每年的不同季节,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都来这里祭奠,祭奠那些为航天而献出生命的英雄”。
“两弹结合”撼动世界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充满了艰难与惊险。令人慨叹的“两弹一星”,奠定了中国的大国地位。邓小平说过,“如果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展览馆里,讲述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艰辛历程。1964年,中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中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两弹一星”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
而“两弹一星”最为惊险的一幕,是1966年10月27日进行的导弹和核弹的结合。展览馆解说员说,那是世界各国迄今为止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本国领土上进行的核导弹试验,用中程导弹把核弹头发射到指定目标。 “武器试验是很危险的,如果发生意外,核弹爆炸,那么后果不堪想象”。
担任“两弹结合”试射的操作手被称作“七勇士”,他们是高震亚、王世成、颜振清、张其彬、刘启泉、佟连捷、徐虹。当兰新铁路停运、西北航线关闭、数十万官兵进入高度戒备、百万计的居民疏散到10公里以外的地方隐蔽后,“七勇士”庄重宣誓:“死就死在阵地上,埋就埋在火箭旁!”然后,他们毅然决然地走进发射控制地下室。
两弹结合试验成功了,标志着中国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核威慑和核打击能力。外电评论说,“中国这种闪电般的进步,就好像亚洲上空的一声巨雷,震惊了全世界”。
当记者再次进入勇士们决一死战的地下室,仍能感受到当年的险情。那里距离发射架不到100米,上方土层厚度仅为4米。如果核弹出现意外,地下室不可能提供任何有效防御!
地下室的墙壁上,红色的字迹犹在:“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载人航天创造新奇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见证着航天精神的种种奇迹。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这天,习近平在陕北延川县梁家河村当知青。“听到了发射成功的消息,非常激动!”2013年他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参加“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的主题团日活动时,还记得当年的情景。他说,参观航天科技成就展,感受载人航天精神,激励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很有意义的。
今年3月,国务院确立4月24日为“中国航天日”,大力弘扬航天精神,科学普及航天知识,激发全民族探索创新热情。
记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访时,首个航天日的韵味犹在,“中国梦,航天梦”为主题的活动不断。众多参观者到发射现场,从已成纪念物的东方红卫星发射架走到神舟载人飞船发射台,感受荡气回肠的航天精神。
圆梦园问天阁,是航天员出发的地点,这里是参观者最青睐的地方。记者来到南侧门口,脑海里萦绕的是“神舟”载人飞船每次发射前的情景。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景海鹏、张晓光、王亚平、刘洋……一连串英雄的名字仿佛是载人航天的接力者,把中国推向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列。
一位曾在基地当兵16年已经转业的老兵说,“我在这里目睹了中国人怎样飞得越来越高、越来越远的历程。从神舟一号到十号,从实践12号卫星再到天宫一号空间站,发射时我都在场。我还想观看神舟十一号的发射。火箭升空时的壮观,总让人骄傲让人振奋”。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记者看到各路科研人员正在为神舟十一号的发射忙碌。他们不与任何人交谈,专注于自己的业务。
最新消息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武平在6月25日说,神舟十一号任务航天员乘组已完成选定,将在10月中旬发射。
向着更辽远的太空进军
就在前几天,长征7号首飞成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雷凡培说,这是中国航天发展和载人航天建设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不仅是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的开局之战,还打响了我国新一代大型、中型运载火箭首飞的第一枪”。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说,文昌基地和新型火箭的发射,标志着中国已经处于人类科技最辉煌的领域。
从长征一号系列到长征七号,承载了中国人无数的航天梦想,为大国重器扛起家族栋梁;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到文昌航天发射场建成启用,中国的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卫星、空间实验室接连上天,向着更辽远的太空进军。今年9月中旬,文昌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10月中旬,酒泉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11月中旬,神舟十一号返回舱实施返回;明年4月中旬,文昌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
雷凡培说,长征七号首飞成功,既是空间实验室任务的“揭幕之战”、新火箭和新发射场的“首秀之战”,同时也是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之后的成果“展示之战”,又恰逢“七一”前夕,还是对建党95周年的“献礼之战”。“十三五”期间,中国航天事业将在空间实验室、深空探测、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重型运载火箭等领域有较大突破。预计到2020年,我国在轨航天器数量超过200颗,年均发射数量到30次左右。
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