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耳的音乐、喧杂的游戏声、吵闹的短视频 …… 你是不是常常也和我一样有类似的纠结:为什么一些人可以旁若无人地在地铁上外放电子设备声音?说真的,这"心理素质"是真的好。
12 月 1 日起,新修订《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正式实行,其中明确禁止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消息发布后得到了众多网友的力挺与支持。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在许多城市,地铁是人们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保持车厢内安静对乘坐体验非常重要,也是城市文明的一幕缩影。文艺点说,地铁承载着奋斗者的情感过往、日日夜夜,是都市人在住处与工作地来往间的"心灵休憩地"。而电子设备外放的各种嘈杂声音,总是让这分"休憩"变得很骨感。
这样的"小话题"频频引起热议,反映着人们对公共文明更高的期待与要求。地铁不仅仅是一种公共交通工具,也是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而在公共场合,拥有免受打扰的权利,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这分"不打扰",并非疏离和冷淡,而是对自身的克制和对他人权益的尊重。"珍视自己权利的同时,也应该尊重别人的权利",正是现代城市文明的基本内涵。
总体来看,在公共生活中,就要多多在意他人的看法和眼光,避免"爽了自个,烦了大伙"的行为。比如,以往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可能会觉得没什么,而现在我们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大声言语,或会对周边的人带来影响和滋扰。某种意义上,提升公共文明覆盖的"广度",增强公共文明的"厚度",就是要在公共空间里对可能打扰乃至滋扰他人的行为采取适当的规范,以确保人际交往的适宜感与友好度。
当然,规定有了,诚如一些网友指出的,执行上或确实难以保障。毕竟,不可能每一节车厢都有相应工作人员在场。这其实再次说明,针对一些不文明举止,既仰赖于制度的约束,更从根本上需要每一个人的自律自觉。而这首先须构建起"人人注视"的社会氛围。曾经地铁上吃东西的事例时有发生,而当前大大减少,很大程度上源于如今在地铁上肆意吃东西的举止,必然会引来周边人的严厉目光,挑动起整个社会的"文明神经"。
从这一点看,"禁止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的规定即便一时难以操作,但强化了其社会关注度和讨论热度,由这种氛围所构建起的无形的软约束力量,是文明进阶的重要驱动力。
一直以来,深圳地铁在建设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势头,其配套设施的水准、列车的科技含量、车站的人文服务,令全国瞩目。这样一个重要的城市窗口,需要"面子",更需要与之相匹配的"里子"。透过地铁,人们往往能够洞见一座城市引风气之先的文明细节和文明实践。
地铁文明,首先是"个人"的文明,是细节的文明。不打扰,是我们对文明的深情。随之而来的,就是做一名尊重他人免受打扰权利和自觉维护公共文明规范的乘客。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冯进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