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上午,罗湖“双周发布”交通专场如约而至。罗湖交通运输局局长、新闻发言人李开封登上讲台作主题发布。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熊国伟,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萍出席活动。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交通强国”,是新时代党和人民赋予交通运输行业的新使命。未来的城市发展方向决定了罗湖必须加快转变交通出行模式,建立以枢纽为核心,“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慢行”为主体的交通出行模式,用轨道引导城市空间布局。
李开封透露,未来罗湖交通发展的目标是,构建“10分钟、30分钟、60分钟”三个交通圈,打造“畅通罗湖”,让最繁忙的“枢纽城区”跑出加速度。
繁忙人流车流带来“甜蜜的压力”
罗湖,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域、“东进战略”桥头堡,深圳市主要的商业旺区,人口稠密,商贾如云。
这里坐拥最早的国家铁路枢纽——深圳火车站。每天开行广深城际列车110对,普通长途列车21对,到发旅客约9万人次,是粤港澳大湾区东岸重要的区域枢纽。
这里也是香港紧密衔接的跨境枢纽,有全市最多的过境口岸:罗湖口岸、文锦渡口岸、莲塘口岸(在建);每天过境往来客流27万人次,占全市出入境客流总量的40%。
罗湖区还设有长途汽车站5座,日均运送1.8万人次。罗湖汽车站单站客流量位居全市之首。
繁忙的人流车流,不仅给人口密度居全市第一的罗湖带来了人气与机遇、繁华与财富,也使罗湖交通面临巨大挑战,可谓“甜蜜的压力”。
与此同时,罗湖也是名副其实的交通“枢纽城区”。除了以上数据,目前全区道路总里程276.7公里,每天约80万辆汽车在罗湖区的大街小巷行驶。区内共有6条轨道线路,总长36.2公里,站点27座,日均客流量54.4万人次。全市前十大客流轨道站点中,罗湖独占4席。全区开通公交线路共211条,始发线路137条,配置车辆2721台,运营里程约1300公里,日均客流量65.7万人次。
李开封介绍说,“10分钟、30分钟、60分钟”三个交通圈,即10分钟,进入快速路和轨道快线;30分钟,到达前海、宝安、龙岗、坪山及大鹏新区;60分钟,到达东莞、惠州、河源、汕尾。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他表示,罗湖将围绕三个“交通枢纽”作用做文章。一是布局“国际消费中心”多层次交通集散枢纽,着力推进轨道、公交和慢行一体化建设。二是构建“东进”战略交通枢纽,推进国铁、城际铁路和干线路网建设。三是助推粤港澳大湾区枢纽,推进高快速路和口岸集疏运体系建设。
布局“国际消费中心”交通枢纽
李开封介绍说,罗湖将积极布局“国际消费中心”多层次交通集散枢纽,着力推进轨道、公交和慢行一体化建设,以满足城市更新后罗湖不断增加的总体交通需求。
在罗湖现有6条地铁线路的基础上,新建5条地铁线路、延长3条地铁线路,建成总里程约77公里的地铁网络;线网密度约2.05km/km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规划新建的是8号线一期、14号线、17号线、24号线、25号线,延长的是2号线东延、5号线西延、11号线东延。大家现在非常关心的2号线东延已经开工了,建成以后在莲塘站转乘8号线去盐田、大梅沙就方便了。”
此外,罗湖还将规划建设5条中运量轨道交通线路,构建“四横一纵”中运量网络,总里程共48.4公里,串联大型商业中心、交通枢纽、居住区等客流集散点,接驳轨道交通。
李开封表示,未来,罗湖将拥有4个轨道换乘枢纽、9个市级公交换乘枢纽、7个区级公交换乘枢纽,形成多层交通集散枢纽体系,支撑“一河六圈三带”片区发展。
与此同时,罗湖将建立与轨道、公交一体化融合的接驳系统,延伸轨道服务范围。在站点500米范围内打造全天候的步行接驳系统,在站点1公里范围内打造连续便捷的自行车接驳系统,同时,打造多层级的立体步行系统,拓展重点片区步行网络。目前在笋岗-清水河片区、布心-水贝片区、金三角片区、湖贝片区,都规划有立体步行系统。
“一半山水一半城”是罗湖区独有的优势,针对这个城区特点,罗湖还将构筑“山、湖、河、城”特色慢行休闲廊道系统,重点沿大梧桐产业带、布吉河,打造集“自然生态+休闲景观+都市活力”于一体的“一横(大梧桐绿色生态休闲廊道)一纵(布吉河都市创意休闲廊道)”城市绿色休闲廊道。
据了解,近年来,罗湖区致力打造“精彩精致精品”城区,采用精细化管理,打造品质街区,如持续推进道路提升,营造宜人环境;有效开展拥堵治理,消除交通瓶颈;适当扩大停车供给,缓解停车压力。针对市民普遍关注的交通拥堵、停车位不足等问题,罗湖区成立了区交通拥堵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累计完成治堵工程16项。较之2016年,2017年罗湖区平均车速提高了约5%,交通运行状况有明显好转。
构建“东进”战略交通枢纽
罗湖地处东进“咽喉”,是“东进战略”的服务高地、战略平台;承担着“融入东部、服务东部”的使命,也是“东进战略”的交通枢纽。
为此,罗湖计划引入高铁,开行东向城际列车。推进广深铁路与赣深铁路、厦深铁路过轨互通,谋划高铁引入罗湖,实现罗湖与珠三角、河源、汕尾1小时可达。同时,加快罗湖对外道路建设,强化对东部地区的辐射带动。相关举措有:
建设坂银通道。南起黄木岗立交,北接坂雪岗大道,终于环城路路口,长约7.6km。2014年底开工,力争2018年底通车。
建设东部过境通道。以莲塘口岸为起点,向东北方向延伸,终点与深汕、惠盐高速公路相接,全长31公里,双向6车道设计。
研究布心路主线下沉。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推动布心路下沉,将布心路贝丽北路-东晓路段主线下沉,地面辅道与翠竹路、东晓路平面交叉,下沉段长度约1.4公里。对布心路南北两侧进行缝合,释放城市空间,激发片区活力。
推进翠竹路北延。具体为南起翠竹路布心跨线桥路口,北接布吉片区禾坑路,总里程2.27公里,双向四车道。可加强罗湖与布吉片区的交通联系,为罗湖棚户区改造增加一条对外通道,同时可分流文锦路、布吉路交通压力。
助推粤港澳大湾区枢纽
“罗湖是连接香港最便捷的区域,每年口岸通关人次达到1亿,通关车次达到850多万,是当之无愧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枢纽。为满足大规模的人车通行需求,助推粤港澳大湾区枢纽建设,完善口岸集疏运体系建设,我们将继续推进高快速路和关键节点建设。”李开封表示。
其中,春风隧道西起滨河大道上步立交,终于沿河南路新秀立交,全长约5.08km,其中盾构隧道长为3.58km,是全国最大直径盾构隧道。沿一线快速通道西起广深高速福田收费站,东接东部沿海高速,全长约20.3公里,隧道长约15.8km。
东湖立交改造利用现状爱国路高架桥,新增2条直行匝道与2条转向匝道,实现爱国路、丹平路、布心路的快速定向交通连接及快速转换,实现过境交通、沿线片区交通的立体分隔。新秀立交改造,拆除深南东路跨沿河路桥梁,沿河路下沉,衔接春风隧道,形成南北向快速通道,保障主流向交通快速通过,地面改造为平面交叉口,形成菱形全互通立交。改造后,将较好地完善沿河路和深南路之间的交通转换功能,大大提升该节点通行能力。罗芳立交改造则是拆除东往南现状匝道,新建东往南、东往北、南往东、北往东四条匝道。建成后,将显著缓解罗沙路-沿河路交通压力。
“罗湖不仅在交通建设方面下了大气力,还通过新型技术来助推城区交通升级。”李开封表示,如基于三网融合的公交全出行链信息服务、交通质量预报及个性化出行决策、旅游景区“免费预约入园”管理、停车供需智能调配与车位共享、基于大数据的交通行业决策分析、核心商务区智能交通及人流诱导等等工作都在进行。
“罗湖只有靠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在繁忙的‘枢纽城区’跑出加速度。我们为交通事业加油,也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和广大市民,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给我们多提点意见,多点支持,我们努力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来解决现有的问题,推动罗湖的发展。”李开封说。
互动环节
南方都市报记者:罗湖接下来有大量的城市更新,会产生很多新的交通需求,而现在罗湖的路网基本上已经定型了,大幅度扩容的可能性比较小。请问罗湖要采用什么样的交通发展模式,来面对这种城市更新所带来的大的交通需求?
李开封:罗湖的路网格局已基本定型,仅依靠路网建设难以满足未来发展需求。怎么办呢?考虑到现状条件的制约,罗湖区将转变交通发展方式,全面发展公共交通。以交通枢纽为核心,将罗湖区打造为以“轨道+中运量+常规公交+慢行”为主体的“公交都市示范区”。为此,我们构建了大剧院、清水河、湖贝、东门-国贸等4个轨道换乘枢纽,还有9个市级公交换乘枢纽,7个区级的公交换乘枢纽。
路网建设方面,我们也利用城市更新的契机,把现有道路能拓宽的拓宽,支路能增加的增加,加密重点片区的次支路网建设,打通片区微循环,实现小街区、高密度的路网结构。我们还将全力推进慢行系统建设,解决公交出行难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包括围绕轨道枢纽,打造站点1公里以内的自行车道全覆盖,完善站点500米内的步行设施及打造多层级立体步行系统,拓展重点片区步行网络。通过上述措施,来应对城市更新所带来的大规模交通需求。
深圳特区报记者:罗湖区正在打造大梧桐新兴产业带,该产业带途经的清水河、布心、东晓等片区均为目前交通发展相对滞后地区,请问对于大梧桐新兴产业带的发展,在交通上有哪些支撑措施?
李开封:大梧桐新兴产业带的交通一直是我们重点考虑和研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很难,为此我们开展了深入的规划研究,认为必须依靠枢纽带动、轨道主导的综合性交通体系才能解决这个产业带的交通问题。
以大梧桐新兴产业带的清水河片区为例,将重点打造清水河交通枢纽,接入地铁14号线、17号线和25号线,并且通过二层连廊将3号线草埔地铁站与清水河交通枢纽连接。道路方面,现状红岗路、宝岗路等进出片区道路交通压力均较大,区委区政府正在全力推进该片区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打通梅布通道等,优化提升片区路网结构。
另外,我们还在清水河、东晓、布心片区,规划了中运量轨道交通线路T1、T2线等。T1线利用清水河-笋岗片区旧铁路通道敷设,起于清水河,止于大剧院,串联了清水河、笋岗、蔡屋围片区。T2线起于玉龙新村,止于太安,串联了玉龙、清水河、东晓、布心片区,远期预留南延条件。其他诸如清水河一路、三路、环仓南路、梨园路北延等主次干道建设也正在有序推进。通过这些措施,提升片区的交通出行品质,强化对大梧桐新兴产业带的支撑。
今日头条记者:刚刚从您的发布中了解到,罗湖近几年在交通拥堵治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想请问您,未来还将采取哪些措施?
李开封:在开展治堵工作这方面,当地老百姓最有发言权。我们要实实在在的多征求他们的意见,结合他们的实际诉求,重点从优化交通组织、打通交通瓶颈等方面来制定具体的改善措施。
比如田贝、水贝片区,我曾多次到现场调研,针对片区存在的交通拥堵问题,制定了优化片区交通组织的改善方案。在交警部门和街道办等相关单位大力支持下,我们对片区部分路段实施了单向交通组织。同时,我们和交警部门还一起在布吉路、文锦路部分路段实施了潮汐车道,都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
另外,我们还开展了交通瓶颈的打通工作,比如,建设路从深南路到人民公园路这段以前很拥堵,主要是因为从深南辅道开出来,在建设路—解放路交叉口左转或调头车辆,需要在大约40米的长度距离内横穿4条车道,对建设路跨线桥北向直行车辆影响很大。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治堵的时候提出,增设外侧左转专用进口道,实现“内侧车辆内侧左转”、“外侧车辆外侧左转”。这个方案也得到了交警部门科技处、交通处的认可与支持,现在运行效果很好。
明年还将开展红岗路(清湖山庄公交站段)拓宽、莲塘片区莲十路—仙湖路交叉口改善等治堵项目,这些项目在之前召开的罗湖民生项目人大代表评估论证会上获得了95%的得票率。后续还将持续推进罗湖交通拥堵的治理工作,不断提升居民出行环境。
见习编辑 李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