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政观察 | 林郑月娥2020年施政报告透露深港合作“施工图”

深政观察
2020-11-25 23:09
收录于专题:深政观察
摘要

《施政报告》提到“大湾区建设为香港带来经济新增长点,并可拓阔香港居民生活空间的机遇”,随着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港珠澳大桥和莲塘/香园围新陆路口岸相继开通,粤港澳“一小时生活圈”的布局已基本完备

11月25日11时至13时许,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表了2020年度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施政报告》。

一直关注着林郑今年施政报告的小政,细读了这份长达3万多字、提出了200项具体措施的报告,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其中有关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深化港深两地合作的内容。相信这也是林郑本月初赴北京取得中央政策支持并旋即访问广州深圳,与广东和深圳高层互动之后达成的共识,在《施政报告》中的体现。

融入大湾区发展

小政梳理了施政报告中与大湾区相关的内容:

1、推动大湾区发展,加快落实“跨境理财通”

林郑在报告中交代了近日访京成果。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上,中央支持在今年年底前全面落实早前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原则上通过的24项政策措施。继早前在税务优惠、购买房屋便利、青年创业支持等已落实的措施,近期还将出台的措施包括:容许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指定港资医疗机构使用已在香港注册的药物和常用的医疗仪器、放宽内地人类遗传资源过境香港作研究用途、在港珠澳大桥实施“港车北上”的便利和加快落实“跨境理财通”等。

2、加强大湾区整体的航空优势

林郑月娥提到,政府会巩固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亦明确提及香港的国际航空枢纽地位。香港机场管理局将按照原定目标,分别于2022年及2024年启用第三条跑道及整个三跑道系统,并预计于2023年完成“高端物流中心”及于2021至2027年分阶段完成“航天城”发展项目。

林郑提出,通过结合珠海机场的内地航空网络与香港国际机场的国际网络,可加强大湾区整体的航空优势,让香港可在航空产业发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角色,她早前向中央政府提出一系建议,包括:容许机管局以市场化规则入股珠海机场,让两个机场达至更好的协同效应,国家民用航空局亦同意粤港两地可开展跨境商用直升机服务的筹备工作,强化大湾区的国际化营商环境。

此外,为进一步发挥香港国际机场对香港经济发展的功能,特区政府已接纳了机管局提出的多项建议。包括在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人工岛发展自动化停车场、推展“航天走廊”项目,在香港口岸人工岛兴建香港国际航空学院及学员宿舍,以及预留部分其他人工岛土地以发展空运物流和机场小区的相关支持设施等用途。她相信,善用机场毗邻土地的创新构思,不单可为即将扩展的东涌小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环境,亦为整个北大屿山注入新的发展元素和经济动力。

深港合作“施工图”

小政梳理发现,在林郑的报告中,深港两地下一步合作将聚焦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力推进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及通关便利化、现代服务业合作及教育、医疗、人才培训和青年交流等多个方面。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香港和深圳这两座毗邻城市的关系独一无二,且历久常新。”报告中,林郑月娥再次重申香港、深圳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她认为,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前店后厂”,到今天在科技创新上的强强联手,都是大有可为。

小政注意到,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2020年施政报告中专设了“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小节,显示出这片位于深圳河两岸约4平方公里的热土,在下一步深港合作中的极端重要性。

林郑月娥说,中央支持香港与深圳共同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深圳园区和位于落马洲河套的香港园区,实践“一国两制”下,位处“一河两岸”的“一区两园”。

林郑月娥首次佩戴了国旗区旗式样的体现“一国两制”的徽章。

“在创科路上,没有最快,只有更快,我们须不失时机,推动港深两地的创科产业生态链,为香港青年人创造大量的就业和创业机会。”林郑月娥在报告中如是表达推进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的急切心情。她透露,访问深圳期间,已与深圳市领导达成共识,要以创新思维、突破界限、资源共享的精神,推动有关工作。两地政府正研究在香港园区首批楼宇落成前,由香港科技园公司承租及管理深圳福田科创园区的部分地方,让有兴趣开展大湾区业务的机构和企业先落户深圳科创园区。

细心留意近段时间的深圳、香港政务活动,小政发现,两地推进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的新一轮努力已悄然展开。

如在会见林郑月娥3天后,11月10日,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便将福田区作为推动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第一站,深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调研,实地考察合作区建设情况,察看已入驻科研项目,要求用好深港协同开发优势,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加大源头创新力度。

而香港方面,11月18日,施政报告发表前一周,香港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在立法会书面答复议员提问时表示,香港特区政府及深圳市人民政府将共同研究制定联合政策包,以吸引更多人才、企业到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时,点题要求“规划建设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小政预测,这位处“一河两岸”的“一区两园”,未来10年将快速成为中国极具标志性意义的创新创业创意高地。

完善港深陆路口岸建设,是林郑月娥在本月初率团访问北京、广州和深圳所得到的另一成果。

林郑月娥透露,中央支持香港深化与深圳合作,优化落马洲╱皇岗口岸,在位处深圳的新皇岗口岸采用“一地两检”,以释放香港口岸区超过20公顷土地作其他用途,并于稍后进一步共同探讨罗湖口岸的优化。在参考了港珠澳大桥“港车北上”的经验后,研究在港深陆路口岸亦实施“港车北上”政策。

小政注意到,在新皇岗口岸采用“一地两检”模式并非突破,深圳湾口岸早在2007年7月1日便开始“一地两检”了。此项成果的主要意义,在于可释放香港落马洲管制站超过0.2平方公里的土地。这紧邻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的可贵的0.2平方公里,未来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值得期待。

细看这段报告内容,还有两处值得注意。

一是双方稍后将进一步探讨罗湖口岸的优化。这或许意味着,罗湖区正在着力推进的深港口岸经济带罗湖先行区建设,已得到深港两地领导甚至更高层次领导的关注。

二是在港深陆路口岸亦实施“港车北上”政策。根据林郑月娥进一步的阐述,粵港政府将积极研究将此政策延伸至一个港深陆路口岸,让香港私家车可以穿梭粵东粵西。小政综合分析后认为,今年8月26日开通的莲塘/香园围口岸或将担此重任。

莲塘/香园围口岸

报告中直接提及深圳的合作还有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为香港青年人创造更多就业和创业机会。这一直是港深双方领导都很重视的。林郑月娥在报告中指,“深圳拥有多间大型科技企业,在研发转化应用方面需要大量人手。最近有企业主动联络我表示,乐意为香港有志投身科技的青年提供在大湾区的就业机会。”她进一步提出,香港特区政府将推出“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和“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前者鼓励在香港及大湾区有业务的企业聘请及派驻本地大学毕业生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并特设数百个科技行业的名额,后者协助有意在香港及大湾区内地城市创业的香港青年提供更到位的创业支援和孵化服务。林郑月娥并透露,广东及各大湾区内地城市将会提供共享工作基地,以及让香港青年享有与内地青年相同的待遇和支援。

实话说,在为香港青年人提供就业创业机会这方面,深圳的作为已远远跑在林郑月娥施政报告所提出目标的前面。就小政手头所掌握的数字来看,截至今年7月1日,深圳已建起了18个深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连续5年开展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实习计划,累计发动439家企业,提供3140个实习岗位,吸引1328名香港大学生来深实习。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市委组织部和深圳市人力资源保障局在11月13日发布的《深圳市服务“双区”建设专项招录公务员公告》中,首次开放5个职位定向选拔港澳优秀应届毕业生,涉及医疗监管、行政综合、城市规划、金融发展与监督和涉外管理领域,办公地点集中在福田、罗湖和南山等市中心城区。

另一个方面关于医疗。林郑月娥透露,在与广东省及深圳市领导会面时,双方同意尽快经广东省审批,先行落实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试行使用已在香港注册的药物和香港公立医院使用的医疗仪器安排,并适时延伸政策至更多指定医疗机构、药物及医疗仪器。

去年11月,中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全体会议公布的十六项普及惠民及便利香港专业界别到大湾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就包括“容许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指定港资医疗机构使用已在香港注册的药物和常用的医疗仪器”,并提出可商讨“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为试点”。如今,此项政策显然即将得到落实。

小政认为,这将是惠及两地市民的重大利好。众所周知,香港的药物注册与医疗仪器引进与国际紧密接轨,这便使得在香港可以用到最新的特效药,用上最先进的医疗仪器。如今,香港医疗服务“过河”来深,让药物流通、仪器使用走在医疗融合最前面,不仅有利于在深就业创业的香港人放心“睇病”,也有利于提升深圳医疗水平,实现深圳人“病有良医”,并且通过深圳试点,推向更多的大湾区内地城市,让在大湾区生活工作的人们都可以方便及时地享受香港获批的最新药物及治疗,将极大提升整个大湾区的医疗水准与国际化。

小政粗略检索发现,2020年施政报告中出现的“深圳”字样共有17次,出现的“港深”字样共有8次。可以说,这是近年来提及深圳最多、论及港深合作最细的一个施政报告。

这显示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在我国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形势下,在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形势下,香港与深圳的牵手更加坚定、更加有力、更加紧密。

深港间开展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务实合作是天降大任,必将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驵骏腾踏、矢矢中的。

林郑的前3份施政报告对大湾区与深港合作的阐述

2017年

2017年3月,林郑月娥当选为香港特区第五任行政长官人选。在当年林郑的第一份《施政报告》中,她开篇明义提到“新的开始”,提出应更积极有为,担当“促成者”和“推广者”的角色,抓紧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机遇,用好特区在《基本法》下开拓对外事务的自治权,适时投资,为经济注入新动力。

在《施政报告》多元经济篇章,专门提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并多次提到深港合作。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包括“积极参与推进大湾区建设,为香港推动产业多元化创造有利条件,特别是在拓展创新及科技发展方面”“争取为港人在大湾区学习、就业、创业、营商、生活以至养老提供更多便利,促进两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讯息流,使大湾区能够成为港人的优质生活圈”“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办公室’,专责协调相关中央部委及广东省和澳门政府,以及特区政府相关政策局及部门,主动联系商会、专业团体和相关持份者,统筹落实《规划》的工作,并会获增拨资源进行与大湾区建设相关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协助港人港企发掘更多发展机遇”。

在深港合作上,提到“透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港深合作,贯通创科产业的上、中、下游,打造大湾区的国际创科中心”。

2018年

2018年,在林郑的第二份《施政报告》中,“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内容笔墨众多。

《施政报告》提到“大湾区建设为香港带来经济新增长点,并可拓阔香港居民生活空间的机遇”,随着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港珠澳大桥和莲塘/香园围新陆路口岸相继开通,粤港澳“一小时生活圈”的布局已基本完备。

林郑表示,将善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身份,透过大湾区建设为香港寻找和发掘在经济、社会和民生各方面的机遇。在特区政府内,成立一个高层次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督导委员会”并出任主席,成员包括所有司局长,全面统筹香港参与大湾区建设事宜。

在施政纲领中,新提出了“发挥香港在科技研发、国际化等领域的优势,积极参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内地当局积极探讨扩展‘跨境一锁计划’,在粤港澳大湾区设立更多清关点,以促进跨境货物流通及提升通关效率”的措施。

2019年

2019年10月,林郑月娥发表第三次《施政报告》。报告《附篇》中表示,香港特区政府将与内地有关部门研究配合大湾区发展的措施,包括进一步扩大大湾区内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范围及强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比如,“计划把深圳湾口岸的通关时间延长至24 小时”“积极与内地有关当局探讨吸引海外旅客以‘一程多站’方式进出大湾区的措施,包括争取优化现行为海外旅客经香港到访广东省而设的144小时便利签证措施”。

在深港合作上,提出“资助业界在深圳前海地区设立培育计划及举办交流活动,协助香港年轻创意人才及初创企业在大湾区发展事业”。

见习编辑 王子烨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