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携最新长篇小说做客深圳读书论坛!写文章离不开勾起情愫的“文眼”
读特记者 焦子宇/文 齐洁爽/图
2020-11-22 17:41


刘心武,中国文坛的常青树。他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是新时期文学的报春鸟,开创了著名的”伤痕文学”创作流派;他的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栖凤楼》《四牌楼》《飘窗》等打通历史现实,紧扣时代脉搏,赢得了良好的读者口碑。11月20日,刘心武带着最新长篇小说《邮轮碎片》做客深圳读书论坛,与市民读者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曾是狂妄少年读书郎

刘心武是一位热爱写作的人,这与他的兴趣爱好有关。“从小我就喜欢阅读和写作,曾经是个很狂妄的文学少年。越是有大人说‘你还小,读不懂这些书”,我就越要找来看。不仅读热门畅销书,我还看一些冷门书,慢慢便萌生了‘他能写书,我为啥不能’的雄心。”刘心武说道。

“我给报纸和杂志社投稿,但经常遭遇退稿。”在“邮资总付”的年代,刘心武投稿热情高涨。“我住在北京的大院里,院里的小孩每次在传达室看到我的退稿信就兴奋地喊:‘嘿,刘心武的退稿又来了。’可我从来都不灰心。”1958年8月,在读完拉夫列尼约夫中篇小说《第四十一》后,刘心武向《读书》杂志投稿书评《谈<第四十一>》并刊发。这是他的文字第一次被公开发表,那一年16岁。看到杂志社寄来的样刊和稿费,院子里的孩子大喊:“哟,刘心武有稿费嘞!”说到这,年近80岁的老先生绘声绘色地向市民读者讲述起他拿到第一笔稿费的样子:“我得意地甩着肩膀去传达室拿汇款单,看到出版社寄来的信,是用宣纸、繁体字,从右到左竖写的。”

从那之后,他的作品频繁刊登于各大报纸和杂志。1960年,其散文作品《丁香花开》刊发在《人民日报》副刊;1961年底,随笔《水仙成灾之类》刊发在《中国青年报》副刊;1962年,散文《桂花飘香》刊发在《人民日报》副刊……“写作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在刘心武看来,文章不能仅停留在叙写表象,一定要有使文章立起来的“文眼”。

‘文眼’‘文核’对文章很重要,蕴含着隐秘的个人情愫,让人感触颇深,却无法言明。”刘心武说,“1976年前,我共出版有70篇多篇作品,也发行过单行本。没什么很大的文学成就,但可以说,我是个资深的写作者。大家不要以为现在有很大成就的作家是一下子冒出来的,他们可能是因一个作品而打响。但在打响之前,肯定经历了长期积累、练手和尝试过程,所以,写作不要怕失败。”

海上大观园邮轮浮生梦

在写每部小说前,刘心武都会考虑用怎样的叙事方式和结构。在《邮轮碎片》中,他首创“拼图式小说”或称“乐高小说”,顺应当下碎片化阅读方式,把自己观察到的时代变化和体会到的人心诡谲,用447个片段打碎,涂上不同的颜色,让读者在长则千余字、短则百余字的碎片化阅读中,轻松、随心所欲地翻阅,推理出每一个人物的命运。

一次地中海邮轮之行,8个家庭红尘翻覆,400个片段精致跳荡,四代人昔日今生。《邮轮碎片》颠覆了传统小说形式,继承了《红楼梦》写人物精髓,在封闭空间中敞开记忆,在智力拼图中寻求完整。如果说读起来轻松,是这部小说最明显的特点,那么尊重读者智慧、邀请读者深度参与,是这部小说的最大亮点。

一直以来,中国文学都在充当现实的路标,读者的片面感受、管窥蠡测的体会,都需要一个虚构的、封闭而完满的文学世界让人获得更清晰的认识。从这个角度来看,《邮轮碎片》名为“碎片”,实想“整合”。作家想在邮轮这个封闭自足的空间里,给读者一个完整感受中国现实发展的精神旅程。邮轮上的每个人都是身边人,甚至是自己。

该作品捕捉草蛇灰线,马迹蛛丝,在隐于不言,细入无间中,牵一发动全身;它把时代发展和人性隐秘做成“秘密浓缩丸”,缓解爱之痛、情之伤;它游移、奇异、充满暗示;它捕捉碎片逻辑,呈现新与旧交叉、人与人互文格局。在轻盈的行文中,让读者感受到生命于片刻之间留下的重量。

致敬于经典 落笔于当下

在新书分享会之前,刘心武接受了读特记者的专访。采访中,他表示,作家或读者不应被固有的偏见所遮蔽。文学里,既有下里巴人的通俗文学,也不乏阳春白雪的高雅之作,深或浅阅读没有统一标准。“我研究《红楼梦》是为了写小说,向祖宗传下来的经典之作学习,而非仅仅研究它。”刘心武说道,“我是个始终关注当下的作者,喜欢写生活现实、大家熟知人和物。”

他将自己的写作比喻为4棵树,即“小说树”“散文随笔树”“建筑评论树”和“《红楼梦》研究树”。其中,“散文随笔树”栽种得最早,结出果实最多。但无论哪棵“树”,他探究的都是现实生活中人性的秘密。这既是在探究别人,更是在关照自己。

刘心武认为,在历史现实、阶层派别、物质精神、舆论观点不断被重新解构的过程中,作家想要书写当下现实,面临着巨大挑战,但这种现实又在热切呼唤与之相应的作品出现。同时,这种现实也随时向所有作家敞开,吸引他们用整体的眼光、超拔的视野和完整的见识,整合碎片、整合撕裂。

“《邮轮碎片》是向改革开放致敬的作品。正是有了改革开放,才有了中产阶级生活的多样形态,越来越多的人才能加入到邮轮旅游的团队中。而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来到这里分享此书,我感触很深。”刘心武对现场的市民读者说。

此外,多年来,刘心武注重从母语经典中汲取营养,在这部新作里,也有他向《红楼梦》致敬的意识。《红楼梦》的虚实相生,真假莫辨,在《邮轮碎片》里被吸收转变成现代小说精巧的故事结构,复杂的命运交织和深刻的社会反思。以小见大、以虚应实的结构技巧,更是一个关心中国现实的成熟作家,力图把握当前现实的雄心所在。

当谈及当下五花八门的阅读方式时,刘心武表示:“其实,什么样的阅读方式并不重要。随着科技进步,人们接触信息、阅读书本的方式不断增加。比如,现在流行的‘懒人听书’,就从视觉延伸到了听觉。从这一点来看,年轻读者很幸福,他们拥有多种吸收文化的方式。”刘心武对记者说。

编辑 刘桂瑶

(作者:读特记者 焦子宇/文 齐洁爽/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