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最近很热。
当然不仅是指迟迟未能入冬,甚至还过出了夏天感觉的天气,小政今天想说的,是深圳最近很受外国大使热追。
上周,欧洲国家驻华使节团来深圳考察交流。紧接着不到一周时间,11月17日至20日,由20多个国家驻华使馆负责人以及3个国际组织驻华代表机构负责人组成的使节团,再次专程来深圳考察访问。
小政全程参加了这次考察,注意到这次来深考察访问的使节团中包括:朝鲜驻华大使池在龙,尼日利亚驻华大使巴巴·艾哈迈德·吉达,厄瓜多尔驻华大使卡洛斯·拉雷亚,克罗地亚驻华大使达里欧·米海林代表等。
上周访深的欧洲使节团,则包括了来自马耳他、保加利亚、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奥地利、葡萄牙、瑞典、斯洛文尼亚、北马其顿、塞尔维亚等10个欧洲国家的共14位驻华代表。
此外,以萨摩亚驻华大使特里·托欧玛塔为团长的太平洋岛国驻华使节团一行也于10月底到访深圳。
而除了“组团”来的大使,法国驻华大使罗梁、英国驻华大使吴若兰、新加坡驻华大使吕德耀,也在近期先后访问了深圳。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多个外国驻华使节团或大使访问,这可以说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深圳外事活动开展最集中和频繁的一段时间。
为什么会来?为什么集中在这段时间来?
外国驻华使节团和大使频频来深的背后,这些问题是值得思考的。
小政觉得有一个重要背景,就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深圳上个月刚刚举行了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在参加有关外事活动时,小政频频听到驻华使节们谈到:专门收听收看了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十分关注习近平主席的讲话。
40年来,深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如今的深圳,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国际社会观察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驻华使节们的关注、来访和肯定,让深圳“两个窗口”的定位和使命,进一步凸显。透过深圳这个窗口,去观察当下的中国、去了解未来的中国,显然这是使节们频频来到深圳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看好中国,看好广东,看好深圳。小政觉得,这是使节们为什么要来深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近年来,深圳持续高质量“加速跑”,经济经济总量已经跻身亚洲前五。去年,深圳迎来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今年又被赋予了综合改革试点的重大使命。多重利好的加持下,吸引了国际社会争相来深谈合作、谋发展。
上周访深的欧洲驻华使节团,就明确表明希望了解深圳改革开放成果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前景。
当然,新冠疫情背景之下,深圳连续多次本地病例零新增,整体疫情防控形势十分稳定。深圳是安全的,这是不能不提及的原因。
来到深圳后,大使们都去了哪里?
小政从公开报道了解到,11月17日至20日,多国驻华使节来深访问,期间参观华为公司、迈瑞医疗、蛇口境外人员服务中心、南方科技大学等地。上周访深的欧洲使节团则参观了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迈瑞医疗公司等。
(11月20日,驻华使节团在南方科技大学访问交流。)
(欧洲使节团访问迈瑞医疗)
(欧洲使节团在看“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
从大使们到访的地点来看,科技创新企业居多,这表明深圳的科技创新实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也是未来寻求合作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
小政了解到,访深期间,深圳市主要领导与外国驻华使节团和大使都进行了会面。
多次会见交流中,都聊了什么?达成了哪些共识?
1、对深圳40年发展成就表示肯定。小政注意到,在会面交流中,多个使节团和驻华大使都对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所创造的发展成就感到震撼和表示祝贺,并希望学习深圳发展经验,与深圳进行更多领域合作。
2、科技创新、智慧城市和医疗卫生提及最多。小政注意到,在多次会面中,科技创新、智慧城市和医疗卫生是被提及最多的几个关键词,也是下一步双方希望加强合作的重点领域。
(法国驻华大使罗梁参加法国企业赛诺菲巴斯德疫苗创新中心的启动仪式,参观了该疫苗工厂。)
3、绿色发展备受关注。在与深圳的会面中,绿色低碳、绿色金融也是大使们比较关注的领域。
上周,刚刚上任的英国驻华大使吴若兰(Caroline Wilson)首次访问深圳,就参观了素有“最美车站”之称的莲花山总站和全球首家以及规模最大的纯电动公交运营企业——深圳巴士集团,出席了“奔向零碳—绿色出行”合作仪式,并试乘了由比亚迪量身定制的深圳巴士集团旅游观光电动双层大巴。
吴若兰连声称赞,“这是我这辈子坐过最好的巴士!”“没有任何排放,它非常非常干净,我们应该在全球减少我们的碳排放,达到‘低碳经济’。”
4、共享“双区建设”重大机遇,实现共赢发展。今年是深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会面中,双方多次表示希望抓住“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深化合作。
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近年来深圳对外交流的步伐越迈越大。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深圳的外事活动和往年比较有所减少。
受疫情影响,视频连线,是深圳对外交流交往的重要形式。
6月17日,深圳—新加坡智慧城市合作联合执委会第一次会议,以视频会议的方式在深圳和新加坡两地举行。这次会议深圳和新加坡签署了8份合作谅解备忘录。
10月30日,英国爱丁堡市市长弗兰克·罗斯与深圳市政府主要领导以视频形式进行交流。
……
这一次次视频连线让人对一句话,有了更切身的体会——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随着中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深圳疫情防控形势趋稳,线下的外事交流活动也逐步升温。
9月9日,“携手应对挑战,共谋创新发展”交流会在深举行。德国工商总会、中国美国商会、中国欧盟商会等外商协会代表,淡马锡、戴尔、埃森哲等多家知名在华外企代表参加交流会并发言。
这是深圳疫情之后首次大规模线下外事交流活动。
而在疫情背景下,深圳开展外事交流活动也有了些变化。比如,小政在现场看到,一些会见场合中,“拱手礼”巧妙地替代了握手,保护对方的同时更显涵养。同时,疫情防控、医疗卫生也成为了今年外事对话中频频被提及的关键词。
可见,虽然疫情对深圳开展外事活动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深圳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并没有停止。深圳要打造全球标杆城市,也必须要以更大力度融入全球化发展,致力于持续创新提高自己的全球竞争力,为国际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为全球发展带来更多新机遇。
合作,依旧是深圳开展外事交流的主线。但面对疫情,互帮互助,共渡难关变成了更为现实的交流主题。
在深圳疫情最紧张的时候,日本筑波、韩国光阳、法国伊夫林省、美国夏洛特等友城纷纷捐来防疫物资,多位友城市长、友好机构负责人通过慰问信和视频等方式为深圳鼓劲。
深圳也积极参与国际抗疫合作,在统筹做好自身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工作的同时,也心系海外“鹏友圈”,从官方到民间,都对国际抗疫传递了深圳温度。
当地时间3月15日晚上,由深圳市猛犸公益基金会捐赠的华大基因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抵达贝尔格莱德。
3月18日,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会同深圳市社会组织总会和钟表行业协会等单位,组织了27万个一次性医用口罩等防疫物资,支援意大利米兰、韩国光阳、瑞士伯尔尼等国际友城。
3月26日,深圳以视频连线的方式,首次与国际友城波兰波兹南分享疫情防控的“深圳经验”。
(与波兰连线)
4月7日,在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视频连线中,深圳就社区疫情防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保障等问题,分享了战疫中城市治理的实践。
(与巴塞罗那连线)
4月10日,总重达3吨的防疫物资已集结完毕准备送往意大利的米兰市和翁布里亚大区,包括104000只一次性医用口罩、1389件防护服,以及6台空气净化器。
7月7日,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与市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共同向缅甸捐赠3万个一次性医用口罩,支援当地抗击新冠疫情。
8月3日,深圳举行向非洲国家捐赠防疫物资仪式。
10月23日,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联合深圳市慈善会举办捐赠仪式,向缅甸皎漂经济特区捐赠10万只一次性医用口罩。
……
在这几次外国驻华使节团和深圳的交流中,都有不少大使对深圳支援当地抗疫所做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
深圳强有力的做法,积极的对外合作,以及不断提升的营商环境,让外企对深圳的信心并未受到波及。
虽然宏观环境和经济发展在短期和中期挑战重重,只要深圳进一步强化营商环境优势,打造成稳外资和对外开放典型,我们对深圳的长期发展充满信心。
——淡马锡国际私人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兼全球企业发展联席总裁吴亦兵
按照中国欧盟商会2020年的商业信心调查报告,即便中美贸易冲突以及全球的经济衰退,近九成左右的中国欧盟商会会员依然决定长期扎根深圳,继续发展。这也离不开深圳市政府在疫情的冲击下雷厉风行,提出了并且推动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中国欧盟商会副会长、华南董事会主席刘畅
深圳对外开放的步伐,绝不会因为疫情而停止。
合则赢!
编辑 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