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 | 无障碍城市,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人人

读特评论员 王森
2020-11-18 23:18
摘要

今年5月,来自深圳的视障人士郑锐,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了一条出门行动频频遇到阻碍的视频,引起了网民对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不足问题的讨论

今年5月,来自深圳的视障人士郑锐,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了一条出门行动频频遇到阻碍的视频,引起了网民对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不足问题的讨论。然而,也有少数网友不理解,认为他在“挑刺”,还有留言说建无障碍设施成本太大,不应“让整座城市为一个人服务”。今天,郑锐通过视频回应了这些言论,并且更详细地介绍了自己目前的工作和对深圳这座城市的感情。

在深圳这座创新之都,郑锐当上了信息无障碍工程师。他所供职的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与政府机构和腾讯、平安、顺丰等头部企业合作,积极探索搭建信息无障碍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用郑锐自己的话说,他现在就是在互联网上修盲道。这份工作意义重大,不仅是视障人士的“自助”,也关系深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前景。

我国目前有8500万残疾人士,这个数字远比我们日常直观感受来得多。我们还有2.4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进入老龄化后,老年人群体还会越来越庞大。老年人同样会面临视力衰退、行动不便等问题,不少人出行也需要用无障碍设施。孕妇、携带大件行李者或者受伤、手术后一时行动不便的人,如果在出行、办事过程中,有无障碍设施可用,当然更加方便、安全。无障碍建设,不是为少数人服务,而是几乎为人人服务;更何况,优秀的城市不会忘记服务每一个市民,哪怕是“少数人”的合理需求,也应得到重视。

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轮椅上不去、盲道走不通,成为了残障人士和一些老年人的痛点。郑锐的第一个视频,反映的正是这个问题。深圳是我国最早以地方立法通过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的城市之一,但无障碍建设仍然存在设施碎片化、服务不充分、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无障碍化没跟上经济发展,这个问题确实需要正视、重视。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这个提法是首次出现在我国的五年计划中。无障碍设施,是老年人、残疾人关爱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无障碍化,可以说是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对接残障人士需求,对标国际一流城市无障碍化建设的经验,完善公共设施无障碍程度,是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深圳建设城市文明典范、打造民生幸福标杆的应有之义。而对于相关企业来说,无障碍设施跟上步伐,也是提高服务质量,扩大客户群体,接轨世界市场的必要举措。

两个月前,《深圳经济特区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修订起草稿)》向社会征求意见,在2009年《深圳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的基础上,《深圳经济特区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修订起草稿)》回应了当下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提出“促进新科技新模式在无障碍领域的应用”,并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线上线下无障碍建设提出了更细致的要求。视频中,郑锐也通过故事讲述了自己的工作在深圳这座城市得到了很多人的理解、帮助。相信会有更多郑锐这样自强不息的残障人士参与到无障碍建设的建议、建设、评审全过程中,相信在全社会共同重视、努力下,我们能在深圳的街头看到更多残障人士舒心出行、畅享城市生活的美好场景。

编辑 关越

(作者:读特评论员 王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