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留育”三位一体!光明区全力打造全球科学家向往的“人才梦家园”

黄国焕
11-27 07:58
摘要

光明新闻全媒体记者 黄国焕 通讯员 章格 文/图


近期,光明区评选出刘陈立、何裕隆、杨学明、颜宁、樊建平5位“光明科学城杰出人才”;朱英杰、邵佳航、张贺晔、饶浪、钟超、黄友元、鲁艺、魏富鑫8位“光明科学城青年科技领军人才”;肖礼飞、吴泽喜、邹栋、高平奇、翁孟坤、霍丙忠6位“光明科学城卓越工程师”;王筱毅、陈小茹、陈学敏、林金村、赵军、钟国仿、唐海元7位“光明科学城优秀科技企业家”(以上名单均按姓氏笔画排序),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人才搭建展示平台,进一步激励各类人才为光明科学城发展贡献才智。


光明区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核心承载区建设为总抓手,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聚才、育才、留才”三位一体战略,深入推进人才高地示范引领行动、青年人才引育行动,人才集聚效应更加凸显。


目前,全区已会聚各类人才超2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3000余名、科研院所人才7900余名及博士人才5600余名,分别是2022年6月的2.6倍、1.8倍和2.9倍。尤其亮眼的是,光明科学城161名人才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17名人才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一座特色鲜明的“人才金字塔”初具规模,为高标准建设“一城三区”构筑了坚实厚重的人才底座。


聚才

纵深推进“人才高地计划”,人才沃土磁场效应凸显


高端科研平台是聚才的硬核支撑,不断激发人才创造“新活力”。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核心承载地,光明科学城汇聚了众多高端科研创新平台: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材料基因组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建成投用,大科学装置集群中试转化基地全面封顶,自由电子激光、深圳医学科学院等20余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加速布局。不少知名科学家和科研人员坦言,正是“冲着这些大科学装置而来”。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用,吸引众多顶尖人才汇聚。


光明区坚持政策引领,纵深推进“人才高地计划”,以“一揽子”措施打造人才高地“新引擎”。


近年来,光明区凝聚各单位合力,研究出台实施细则,覆盖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科技型企业家、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光明科学城关于打造创业友好型、青年发展型城区的若干措施》《光明科学城人才“炬光行动”实施方案》《光明科学城基础性人才集聚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进一步提升光明科学城人才政策的比较优势。


育才

全链条培育赋能,助力青年人才“站C位”


在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朴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宋悠洋正带领团队,将咖啡果壳、茶渣乃至茅台酒糟,在实验台上转化为备受国际奢侈品牌追捧的高性能生物基皮革。


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成功孵化一批合成生物企业。


备受业界关注的“楼上创新、楼下创业”模式正是诞生于此。如今,不少从这里起步的初创企业已顺利“毕业”,进入合成生物产业专业园区进一步发展壮大。


创新需要接力,人才需要梯队。光明区构建人才成长全链条赋能体系,助力青年人才“站C位”。


光明区聚焦青年科技人才、科技型企业家和卓越工程师培育,发布全市首个“青年科技人才专项培育行动”,引进和支持在自然科学领域展现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才俊投身基础研究,为潜心钻研者备好“暖板凳”。同时,大力支持辖区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试点构建人才融合创新平台,不断强化青年科技人才培育载体建设,激发人才内生动力。


同时,光明区积极拓展育才形式,探索育才新路径。比如,开展“科技型企业家麒麟班”,围绕人工智能主题,推动“双招双引”破圈破局,助力近10家企业达成合作;打造“左岸半月谭”等活动品牌,举办环球院士光明行、青年科学家夜话、“雨果奖”获奖作家海漄科学与科幻对话等活动30余期,促进人才跨领域、跨地域交流;全面升级青年科学家节,开展“光明向未来”第四届“青科GALA”系列活动50余场,进一步激发青年科学家的创新热情;用好“人才光明”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推出“我和光明科学城的故事”系列访谈,制作发布“才优优日记RONG Vlog”,扩大人才服务工作宣传范围。


留才

“为凤筑巢”优服务,精心打造“无忧科学家园”


让人才在光明心无旁骛地创新创造创业,离不开宜居宜业的“无忧家园”。


光明区优化“才享光明”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创新性推出“市场+商业资源+应用场景”模式,链接百余家优质商业资源,为人才提供快捷政务、公共法律、定制金融、惠老关怀、科研仪器共享指引、人才好物推荐、产学研交流、园区优享等24项便捷多元化服务,涵盖人才发展全周期,确保人才按需“点菜”,以“小平台”赋能人才服务大发展。


2025年以来,光明区已拓展80余家商业资源,涵盖区内外商圈、酒店、餐饮商家等。新增人才服务“百晓生”板块,拓展“园区优享”板块,新增“人才宠物秀”板块,上线国际人才驿站申请指引,升级体育锻炼板块,优化惠老关怀板块。


光明国际人才驿站环境舒适。


目前,该服务平台已吸引全区3000余名高层次人才、3000余名其他人才注册使用,相关做法获人民网、南方+、深圳特区报等广泛宣传报道。


安居是乐业之本。由八位院士领衔设计的长圳公共住房项目,作为深圳市规模最大的装配式保障房项目,荣获詹天佑大奖,众多人才在此安家落户;国际人才驿站则提供160套设施齐全、可拎包入住的公寓,其舒适完善的配套服务赢得短期访学科学家们一致好评。


子女教育是人才普遍关切的要事。2024年8月,光明区首所国际学校——深圳市光明区贝赛思外国语学校正式开学。光明区还通过与深圳曼彻斯通城堡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开展战略合作,推出“百人千万”奖学金计划;今年揭牌的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附属光明凤凰城实验学校,正着力推动中俄课程融合,切实满足境外人才子女就近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光明区以“聚才”筑牢发展基石,用“育才”激活创新引擎,凭“留才”温暖人才心房,“聚育留”三位一体协同发力,构筑强大的人才引力场和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圈,打造科学家向往的“无忧家园”。展望未来,光明区将继续深耕人才沃土,持续涵养“近悦远来”的优良生态,让这座朝气蓬勃的科学新城,真正成为全球科学家与创新人才的“梦家园”,为高标准建设“一城三区”注入不竭的智慧动能。

(作者:黄国焕)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