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近期“风投女王”徐新有新动向传出。
根据彭博社报道,一家中国投资公司在本周三举行的竞标中击败其他数家意向方,从字节跳动早期机构投资者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银投)手中收购了其持有的部分股权。知情人士表示,这批股票最初定价约2亿美元,对应字节跳动估值为3600亿美元。而最终的收购价达到约3亿美元,估值更是高达48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4万亿元。
这家机构,正是徐新掌管的今日资本(Capital Today)。
业内人士指出,这一估值远高于近期水平,显示了投资者对短视频巨头TikTok母公司的浓厚兴趣。
徐新出手,以超3万亿元估值收购字节跳动部分股权
久未在公共场合公开露面的徐新,近日因为一场大手笔收购再次被推到聚光灯下。
来自彭博社的报道显示,在本周三举行的竞标中,今日资本击败其他数家意向方,从中银投手中收购了字节跳动的部分股权,前者是字节的早期投资方。
据悉,字节跳动在今年9月启动了员工股份回购计划,当时估值约为3300亿美元。在此之后,包括软银集团和富达投资在内的多家投资者将其持有的字节跳动股份估值上调至4000亿美元以上。
有知情人士对媒体透露,此次今日资本收购的这批股票,最初定价约2亿美元,对应的字节跳动估值为3600亿美元。不过随着多达7家竞标者参与拍卖,价格也在迅速攀升,今日资本最终以近5000亿美元的估值,约3亿美元的价格买下了这批股份。换算成人民币估值高达3.4万亿元,相比之前的3600亿美元溢价超过30%。
还有知情人士称,拍卖中出现如此激烈的竞标,可能是因为中银投此次股份出售是难得的收购字节跳动大量流通股份的机会。投资机构希望涉足字节跳动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业务,以及全球内容和广告业务。
来自市场研究机构CB Insights的数据显示,全球估值最高的初创公司是OpenAI,估值达5000亿美元;埃隆·马斯克旗下的SpaceX紧随其后,估值约为4000亿美元。若以此次估值来计算,字节跳动或已超越SpaceX,成为全球估值排名第二的初创企业。
为什么是今日资本?
综观字节跳动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其多轮融资中不乏知名投资机构的身影,源码资本、五源资本、顺为资本、海纳国际集团(SIG)、红杉中国以及后来几年陆续入场的软银、春华资本、KKR、老虎基金等,都是业内赫赫有名的头部机构,并且以美元基金为主。
事实上,成立多年来,字节跳动曾多次传出被整体或部分业务独立上市传闻,涵盖港股、美股等市场,估值也一度高达4000亿美元。对此,字节跳动也多次回应称“暂不具备上市条件”。
就在今年9月,还有市场传言称,有媒体报道字节跳动即将在香港IPO,引得抖音集团副总裁李亮出来发文回应“请大家不要信谣传谣”,足见行业和市场对其资本动作的关注。正因如此,此次今日资本收购字节部分股权的事宜在业内引发热议也在情理之中。
此次收购的另一个主角今日资本,是一家专注于中国市场的国际性投资基金,由“风投女王”徐新创办,以成功投资京东、饿了么、携程等顶级独角兽而被行业熟知。尤其是2006年对京东的投资,一举收获了100多倍回报,让徐新在资本圈一战成名。作为一家成立20年的老牌VC,今日资本也一度被行业称为“中国最懂C端生意的美元基金”之一。
不过从近几年的投资来看,今日资本出手的频率相比前几年确实低了不少,甚至一度有传闻称该机构已经裁撤一级团队。
对此,徐新本人曾亲自发文回应,称今日资本从未撤离一级,在过往几年中还一直持续深耕一级市场,并且在根据业务变化进行人员的正常调整。
从近几年的出手来看,今日资本以及徐新本人对于具身智能和人工智能赛道的关注度非常高,投资主要聚焦在这些领域。
例如早在2021年和2022年就连续投资了知名机器人公司星猿哲,后又在2023年和2024年连续“加仓”国内大模型领域头部企业月之暗面等。另外,今日资本还布局了高仙机器人、海柔创新、维他动力、星海图等一众明星机器人公司,投资思路的转变十分清晰。
有业内人士指出,此次今日资本收购字节跳动部分股权的估值远高于近期水平,显示了投资者对短视频巨头TikTok母公司的浓厚兴趣。结合这家老牌VC近几年的布局思路与策略来看,这一决策其实也是有迹可循的。
对于“估值”这个话题,我们在徐新今年5月的《巴菲特股东大会回来读段永平》一文中,也可以看到她的理解和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徐新表示,做风险投资最重要的是hit the home run,投到那个伟大的公司。而Home run有两个关键点:1)频次:你能投到几个伟大的公司?2)强度:你投到的伟大公司挣了多少回报?
“Home run的频次是时代赋予的机会,我们的运气很好,赶上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两次科技进步的大浪,今天又赶上AI带来的机会。我认为强度比频次更重要,因为频次看运气,强度靠决策:敢不敢重仓?敢不敢长期持有?价值投资是不是只能投那些现金流稳定、成长缓慢的boring公司,而不适合投那些高增长的科技公司?我觉得不是。任何高速发展的公司,大都与科技变革有关,从新科技普及到新产品普及有二十多年的周期;如果你对行业有洞察,能在科技跨越鸿沟之际(15%~20%用户渗透率)找到那个成长最快的赢家,并且重仓拿10年,你一定能挣大钱。”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