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交通大模型发布,交通动态“看得懂”路况变化“算得准”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戴晓蓉 通讯员 冯悦 文/图
15:5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推动城市交通系统升级。

11月21日,在中国智能交通大会上,深圳交通大模型正式发布。这是深圳在智慧交通领域又一重大创新成果。据了解,该模型依托覆盖全国近300个城市、总量达7700亿条的交通数据,构建了千亿参数规模的行业模型,能够对城市交通路况运行实现精准识别、推演,从而即时实施调度管控,提供相应的交通服务,推动城市交通系统从“被动应对”迈向“主动治理”。

清晨的深圳福田中心区,早高峰车流如织。在红荔路与金田路交叉口,红绿灯能根据实时路况自动调整时长;无人机“巡查员”发现路面有违停车辆,能迅速独立完成取证与处理;路边两侧的侧摄像头识别到路上有障碍,即刻可自动调度人员前去清理……这些高效协同、智能响应的未来交通场景,在深圳已逐步落地为现实。

据了解,深圳交通大模型由深城交自主研发,模型融合交通领域11大类、986小类海量多模态数据,通过多模态感知增强和多维时空融合技术,对各类信息进行智能提取、统一处理和高效整合,对关键信息进行精准的理解和识别,构建10亿级点边规模的交通知识图谱,形成覆盖“空天地海”的城市立体感知能力。

“例如在粤港澳高速节假日交通流预测中,大模型综合出行需求、天气、景区热点、人口迁徙等多领域因素,能精准预测交通出行时空特征,支撑多层级路网管控和出行服务,赋能大湾区骨干路网整体运行效能提升。”深城交首席技术官陈振武介绍,基于“大模型+小模型”协同推理架构,模型能显著提升复杂交通场景下的推理效率与准确率。

在前期于福田中心区的试点中,该模型已实现了路口空放、溢流、失衡等问题的精准识别与动态优化,构建了从诊断、优化到评价的全流程信号管控能力,初步实现高峰骨干路网车速提升7.5%,绿波通过率达到65%。

(由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李璐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余晓泽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戴晓蓉 通讯员 冯悦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