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尔滨皮影木偶剧院《古诗·所见》创演团队载誉归来——作为重点展播剧目之一,参加第十届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开幕式演出,赢得专家与观众赞誉。
龙江皮影戏《古诗·所见》,跳出传统皮影叙事主题,融合皮影、中国水墨画、古诗、民乐四种“中国元素”,传递着东方美学特有的含蓄与意境,展现出“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其创新演绎龙江皮影“新表达”,实现了叙事主题、表现方式的“两个突破”,开创了龙江皮影无语言剧目的新天际。

《古诗·所见》

《哪吒与三太子》
创新演绎 赋能古诗意境新韵
传统皮影多以传统故事、寓言为素材,龙江皮影戏《古诗·所见》却另辟蹊径,突破了传统的叙事主题,从传统“叙事性”向“诗意性”的精彩探索,创新演绎古诗经典,为诗意新韵写下了光影的注脚——并未简单“复刻”古诗,而是在尊重古诗原作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作重构“牧童梦境”,既延展了古诗意境的联想空间,也为光影叙事勾勒出绮丽梦境埋下了伏笔。
“2015至2017年,我心里一直酝酿着一个构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古诗,通过皮影的形式呈现出来。2017年,开启龙江皮影戏《古诗·所见》前期创作,几经磨砺推出龙江皮影无语言新剧目……”龙江皮影戏省级非遗传承人王沛如是说。
怎样以灵动皮影艺术演绎古诗之“静”?这本身即是一场充满张力的艺术对话。创作团队将皮影、水墨、诗词、民乐四种“中国元素”融于一炉,于方寸幕布间勾勒写意山水,在竹笛、水墨间吟咏隽永诗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东方美学含蓄深远的意境,几经修改最终完成。龙江皮影戏《古诗·所见》在第十届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开幕式展演,赢得专家与观众的情感共鸣。
值得关注的是,无语言戏《古诗•所见》在国际文化交流、互鉴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成为彰显中国文化价值的有效媒介,亦让龙江皮影戏在数字时代找到了“新主场”!

演职人员倾情演绎

创新演绎赋能古诗意境新韵
匠心传承 赋予皮影“炙热的灵魂”
毫末之间,尽显匠心:道具设计、制作不只在于刻画影人之形,更在于唤醒角色之魂,每一处“机关”暗藏玄妙,每一个细节精益求精,皆是为赋予影人“炙热的灵魂”。
主创团队邀请退休的关永久老师担纲《古诗·所见》机关设计,他善画能工,寥寥数笔勾勒出的人物跃然纸上。不畏挑战,他总能巧思设置道具“机关”,于刀笔游走之间,诠释着匠心真谛。老一辈皮影人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早已融入他的血脉。
关永久率娄秀红、刘家恺共同设计,在制作影人黄牛时,他悉心指导两个年轻人深入乡间田野,静观黄牛习性,捕捉其神韵,为的是设计、制作更加传神:牛头需回眸生情,牛尾要画出轻巧弧线,仿佛正驱赶夏蚊;上色时笔触细密,毛短而顺,以短线勾勒肌理,尽显黄牛质朴雄健。更令人赞叹的是,他们将皮影结构与现代力学智慧相融——凭借渔丝线牵引,便能同步驱动牛腿迈步、牛尾摇曳;牛嘴借弹簧轻启轻合,颈部通过一体式背片与牵引绳灵活转动,“一线牵动四蹄风,唇簧开合栩栩生”,其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的气息。
“这只道具小鸟走起路来蹦蹦哒哒,小嘴一张一合,歌声不断,俨然是从诗句中跃出的灵动影姿。鸟头与尾巴各分作三节,鸟嘴开合仅在5毫米之间——方寸之距,却成就了影窗上最动人的视觉韵律。”娄秀红手托小鸟,边展示边讲解:“我们还特意打造了另一只灵巧的小鸟,只为在剧目之中,能轻盈地飞翔,也能悄然停落枝头——那一幕场景,因它而生机盎然。”
关永久言传身教,让两位年轻人领悟到皮影道具设计、制作,从来不只是一门技艺,更是对角色灵魂的揣摩,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其承载的不仅是形神兼备,更是入戏、入心。娄秀红感慨道:“如今,我们独立制作道具时,无论从选皮料、画稿、雕刻,到装订、调试等环节,都会反复推敲。”
细微之处蕴藏匠心,方寸之间别有乾坤。一代代龙江皮影人,刀笔蹁跹、光影生姿,其不仅仅是技艺传承,更是“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永不磨灭。

龙江皮影戏进校园系列演出活动

互动环节传播推广龙江皮影戏
“笛鸟竞唱” 曲中意韵传情
悠扬的牧笛声在林间婉转回荡,引得枝头鸟儿也啾啾相和。那模拟鸟鸣的高音笛声清脆而短促,与牧童笛音的起伏节奏彼此交织,仿佛一问一答,相映成趣……“笛鸟竞唱”这一经典桥段,堪称对“歌声振林樾”诗意内核的极致演绎。它舍形取意,以笛韵鸟鸣不仅从视觉、听觉双重维度勾勒出诗意田园,更以留白之法,在观众心中植下一片生机盎然的“林樾”。音画相生、虚实相应,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美学境界,为古诗注入了崭新的生命律动。
作曲朱迂龙深谙“以音塑形”之道。在创作中他择竹笛为“叙事主角”,借音韵之起伏、节奏之疾徐,为悠然自得的牧童、憨拙可爱的黄牛、灵巧活跃的小鸟一一勾勒出鲜活的“音乐肖像”,生动诠释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臻境。其旋律宛若一个个镌刻故土印记的音符,乐曲轻启的刹那间,便能引领观众辨识出“你从何处走来,你是谁”。那凝练而隽永的韵律,早已化作地域文化的独特符号,意蕴深长。
“只要一声需要,他便从哈尔滨松北区的家中奔赴‘老道外’,路途遥远、风尘仆仆,他从未道过半句辛苦……”言及往事,王沛潸然泪下,“虽斯人已远,然余音永在。朱迂龙老师为龙江皮影戏《哪吒与三太子》《古诗·所见》所创作的旋律,至今仍在舞台上萦回激荡,从未离席——这是他留给世界的永恒回响。”
方寸之间,千古事;光影流转,赤子心。台前幕后——剧目创作者、表演者、道具设计制作人、舞台灯光师、配音人……正是这些众多台前幕后的身影,共同撑起了龙江皮影戏的传承与未来。薪火相传,每一部剧目的创新成功,皆是一代代龙江皮影人精神赓续。他们将“精益求精、创新发展”的价值追求,深植于血脉,融会贯通,共同抵达了艺术创新演绎的新高度。最动人的传奇,永远源于坚守与热爱,亦成就了这永不褪色的光影。
记者手记
初次邂逅龙江皮影戏《秃尾巴老李》,还是在黑白电视机的年代,在不经意间它走进我的视野,至今难忘。皮影戏,犹如照进心底的一束光,映亮了我们那颗始终滚烫、永远热爱生活的赤子之心。而这份赤诚,跨越了时间与光影,最终沉淀为生命中前行的勇气与内心沉静的力量。
2024年7月,我第一次走近龙江皮影人;2025年,因受邀做龙江皮影戏系列深度报道之缘,我再一次感受到他们倾尽全情的付出:85岁的高淑芳老师,至今仍在为皮影艺术的传播奔走、忙碌;朱迂龙老师毫无保留地捐赠一生谱写的曲谱,斯人已逝,但他配乐的《哪吒与三太子》《古诗·所见》仍在光影流转间回响;采访中,王佰惠说:“《秃尾巴老李》是老师们的经典,我们最大的心愿,是将来也有人记得——他们小时候,曾看过《哪吒与三太子》《古诗·所见》……”龙江皮影戏正像一粒种子,播散在孩子们的心田,静待花开。
从青丝到白发,他们将最美的年华献给这方光影舞台。一年百余场演出,只为龙江皮影戏传承与创新薪火相传。一次次创新演绎的突破、一次次勇于探索的尝试,他们从不缺乏“再出发”的勇气与底气。这或许就是“滚烫的爱”最动人的诠释——那份坚韧与信念,如火焰般炽热且坚定。“不惧创演过程中N次尝试的失败,只为那最终一次的成功。”相信的力量,终能超越自我的极限,他们向着心中的梦想“奋力一跃”!作为唯一参演的皮影戏剧目,他们在第十届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开幕式的舞台上,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芒。
传承,是创新最坚实的起点。没有对文化基因的深刻领悟,没有日复一日的积累沉淀,便不会有创造力的迸发。在坚守文化内核与拥抱时代变革之间,一代代龙江皮影人成为“追光的人”,而他们自己,也终成为了那束光,照亮龙江皮影戏传承与创新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