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墨情缘80年|《黑龙江日报》圆我记者梦

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11-14 06:30
摘要

纸墨情缘80年|《黑龙江日报》圆我记者梦

《黑龙江日报》圆我记者梦

作者:宋燕军

大半生过往岁月里,和《黑龙江日报》的缘分最是深厚。欣闻它即将迎来八十华诞,在此送上一份最真挚的祝福。回首三十余载的难忘时光,它助我一路成长,早已成为我生命中的良师,让我从一名农村孤儿蜕变成光荣的党报记者,圆了我的新闻记者梦。

作者工作照

与《黑龙江日报》初相识,还是在1992年。那时父母双亡、20岁左右的我怀揣梦想从家乡依兰县入伍来到当时的沈阳军区驻齐齐哈尔某部当兵,不久赶上军队减编,所在部队奉命调往北安市驻军。由于我平时喜欢舞文弄墨,被部队首长政委赵琦知悉调到政治处任新闻报道员,专门负责部队的宣传报道。因为《黑龙江日报》是省委机关报,是部队必订报刊之一。那时,初出茅庐的我对新闻报道还是个门外汉,每天当邮递员将散发油墨芳香的《黑龙江日报》送来,就迫不及待认真阅读,一方面学习党的相关政策,一方面了解黑龙江省发生的鲜活新闻,它成为我了解军营之外世界的“窗口”。每天阅读《黑龙江日报》也成了习惯。读报时间长了,就萌发给它投稿的念头,如果能把部队和驻地上发生的好人好事在省报上给宣传报道出去,岂不是也能为“双拥”工作做一份贡献!于是,就开始“研究”报纸的各个版面以及专栏,仔细分析稿件的语言运用及写作特色。

 作者刊发稿件的剪报

1992年11月中旬,我了解到我部官兵踊跃为驻地一名年仅19个月患有急性败血症婴儿紧急献血的感人事迹,当即就觉得这是一个能展现军民鱼水情深的“双拥”好素材,立即进行了深入采访。原来,小患者是11月10日从德都县来到驻地医院治疗,11月16日,病情突然恶化,急需A型血,孩子的家人万分焦急束手无策之际,政委赵琦闻讯立即从各连队精选出44名棒小伙儿赶到医院争抢给患儿输血。当新鲜的血液流进孩子脉管里的时候,患儿全家都被感动得泣不成声。孩子从此改名“军生”,要让她记住是解放军叔叔给了她第二次生命。采访完,我根据孩子姥姥姜宝霞的口述连夜整理成一篇稿件,第二天通过驻地邮局投往《黑龙江日报》。11月27日稿件就在“读者来信”新风赞专栏以《子弟兵鲜血救了我外孙》为题发表,彰显了军民鱼水深情。作品发表后,我好几天都处于兴奋中,动力更足了。

 作者刊发稿件的剪报

1997年深秋,我部接到上级急令,火速赶赴黑河市嫩江县援建省重点嫩(江)一黑(河)光缆工程现场。施工地段天寒地冻,环境恶劣,官兵们不畏艰险,展开一场人与自然的较量。期间,部队政治处主任田会锋在光缆施工中因劳累过度而肝门动脉破裂以身殉职,年仅36岁,一个英魂永远留在了白山黑水。当部队出色完成任务归来,并获得上级主管部门高度赞扬,我含泪将采访到的官兵们舍身奉献的英雄事迹写成了1000多字的稿件,寄给了《黑龙江日报》。这篇报道荣登二版要闻版,标题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有力弘扬了和平年代军人的奉献精神。

作者从军时的照片

在部队的12年军旅生涯中,是《黑龙江日报》开阔了我的眼界,淬炼了我的新闻功力,我也因为在《黑龙江日报》、《解放军报》以及《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新闻成绩突出,荣立一次二等功和多次三等功。2004年,我抱着在部队发表的厚厚的剪报本,成功“敲开”了《齐齐哈尔日报》的大门,完成了从一名转业军人到报社记者的跨越。转业到地方当记者后,《黑龙江日报》就变成了真正的“娘家”媒体,因为有对上报道任务,联系的更紧密了。多年来,陆续在它的融媒“龙头新闻”APP上和纸媒发表了百余条文字和新闻图片。个人也因为业务能力突出,被评为齐齐哈尔市“十优”新闻记者。先后有10余篇(幅)新闻作品分获黑龙江省新闻奖一二三等奖。也通过新闻采访,认识了来自《黑龙江日报》的姚建平、邵国良、姜斌、王玮、孙昊、郭俊峰等老师,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省报人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

时光荏苒,感恩良师,让我有更大的勇气、更足的动力走向未来。

( 作者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黑龙江省摄影家协会理事、齐齐哈尔作家协会理事、齐齐哈尔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本文图片为作者提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