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墨情缘80年|岁月里最温润的醇香

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11-13 09:38
摘要

纸墨情缘80年|岁月里最温润的醇香

岁月里最温润的醇香

作者:李哲

记得8岁那年,邮电局送报刊的叔叔一按车铃,“叮铃铃”的脆响便像道指令,我立刻从平房里箭一样蹿出去,接过他手中散发着墨香的《黑龙江日报》。

姥爷总戴着缠了胶布的老花镜,搬条小板凳坐在门口,把我揽进怀里,对着马路对面缓缓磕头的抽油机,一版一版逐字念给我听。念到哈尔滨新修了跨江大桥,他会用粗糙的拇指点着标题笑:“咱省城的桥,得像咱石油人脊梁一样硬挺。”读到大庆油田的新井投产,他便指着不远处的井架:“看,这就是咱家乡的底气。”副刊上的散文是他的最爱,姥爷总说,“多记记人家的句子,写作文时就有话说了。”夕阳把一老一小的影子印在土墙上,报纸翻动的沙沙声里,藏着岁月最温润的醇香。

作者工作照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的繁重,加之网络铺开,触屏渐成时尚,那股油墨香也成了遥远的记忆。直到2022年,单位党支部书记在龙头新闻APP上瞧见《黑龙江日报》的“强国复兴有我”征文启事,笑着拍我肩膀:“李哲,试试?”点开APP的瞬间,熟悉的报头跳进眼里——原来这位老朋友早已搬进了手机里。

那晚,北风卷着雪粒敲着单位宿舍的窗。我借着小桔灯的暖光在手机上敲字,“换冻裂的水井阀门时冻成冰壳的棉裤”“巡检中雪地里留下的泥泞脚印”“井场边顶着风雪的芦苇杆”都顺着指尖淌进屏幕。《坚守是石油人最长情的告白》投出去时,心里没抱多少希望。直到三个月后,同事在APP的获奖名单上喊出我的名字,那篇文字竟得了三等奖,配着我穿红工装的照片登在报上。收到样报那天,我第一时间凑近鼻尖,那股油墨香弥漫开来,恍惚间又回到了趴在姥爷膝头听报的午后。

作者的获奖证书

后来我成了副刊“读书”的常客。读迟子建笔下大兴安岭的雪,吹刘亮程带来的新疆的风,触摸叶舟脚下大漠的沙砾,我常把感受写下来投到副刊“读书”的邮箱,有时也会登报。我把报纸放进姥爷的剪报本,新文章挨着旧报道,像爷孙俩的脚印踩在同片土地。

今年初夏,《黑龙江日报》发起了“红色传承,光耀黑土”征文活动。看到启事那天,我正在井场巡检,抽油机的钢铁臂膀在阳光下闪着冷光,忽然就想起了姚明久烈士——那位埋骨在这片油田地下的抗联战士。鼻子一酸,耳边仿佛又响起了歌声:“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像极了小时候听老人们讲的,烈士们在林海雪原里围着篝火取暖时唱的调子。

夜里在宿舍写稿,台灯照着旧书桌,手指在手机上敲击着,我描绘他不畏生死、慷慨就义的铮铮铁骨,表达着自己对烈士的无上崇敬。最终稿子取名为《钢铁森林中的纪念碑》,点击发送的刹那,掌心微微发热。后来,我在“龙头新闻”上看见了它。那一刻的欣喜,无法用言语诉说。通过《黑龙江日报》,那些长眠于黑土之下的热血往事,得以被更多人看见。它们走出历史的帷幕,融进这片黑土地的每一次呼吸与脉动里。

作者在《黑龙江日报》上刊发的稿件

如今再翻开《黑龙江日报》,姥爷戴花镜读报的模样便浮现眼前,他凑得近,指尖轻划版面,眼神里满是对家乡的眷恋。

(作者系大庆油田榆树林公司第二作业区东18注采班采油工。本文图片为作者提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