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深圳市致理中学正式收到钱学森冠名管理委员会批复,获准启用 “钱学森校” 冠名,成为广东省第一所、也是目前省内唯一获此殊荣的学校。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深圳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领域再添新标杆,该校科创教育发展迈入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的崭新阶段。


自2023年9月创办以来,深圳市致理中学始终弘扬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紧扣《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践行 “致知穷理,笃行不怠” 办学理念与 “好奇、勇气、有爱” 校训,构建起 “1+3” 课程体系(国家课程+个性课程+科创课程+爱生课程),实现科学与人文的深度融合。通过“高校+高中”“校园+企业”“教学+产业”三维联动模式,学校打造了立体化科教育人生态,科创育人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学生累计斩获国际、国内各级科创赛事奖项835人次,其中国际冠亚季军7人次,国家级一等奖47人次,省级一等奖109人次,市级特等奖10人次,奖项覆盖人工智能、机器人、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

这份沉甸甸的育人成果,为“钱学森校”冠名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前,该校于10月8日至9日成功承办 “赓续科学家精神,奋进强国征程——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系列活动”,将钱学森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在罗湖桥畔的“重走归国路”活动中,77岁的钱永刚教授深情回望父辈报国历程,“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感言引发全场共鸣;学生自编自导的话剧《归国赤子心》生动再现钱学森冲破阻挠归国的赤诚,“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的台词赢得经久不息的掌声,钱永刚教授分享的“勤奋、严谨、诚信、创新、担当” 精神维度与“不” 字哲学,让在场师生深受震撼;“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孔令才将军讲述的老一辈科学家荒漠攻坚故事,让“奉献”二字成为师生心中最深刻的精神印记。为期两天的活动通过主题展演、座谈分享、专题报告等多元形式,吸引全国15个省份120 余名教育同仁参与,获评“最具感染力的钱学森精神传承实践”。

11月7日至8日,学校党委书记冯大学受邀出席第五届全国钱学森班(院、校)工作论坛,与钱永刚先生及西安交大钱学森学院、重庆一中、杭州高级中学等数十所院校代表,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生态构建、育人路径探索等议题展开深度交流。此次论坛以 “集大成智慧,答时代之问——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素质培育新路径” 为主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在贺信中强调,要以钱学森精神为引领,破解“钱学森之问”,培养新时代杰出人才。

“获得‘钱学森校’冠名,是荣誉更是责任。” 冯大学表示,学校将依托钱学森教育工作委员会优质资源,全面融入全国钱学森班(校、院)资源共享平台,深化“大成智慧”教育实践,在课程创新、师资共建、科创孵化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作为深圳科学教育的特色标杆,致理中学将持续培养 “理科精进、全面发展” 的新时代青年,为人才强国战略注入深圳教育力量,让钱学森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结果。
(图片由深圳市致理中学提供)
编辑 刘彦 审读 秦天 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