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被手机闹钟叫醒,睡前的最后一条短视频,手机已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而我们的每一次点击、停留和分享,背后都有算法的无声陪伴。
短视频用户与算法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到底如何与“信息茧房”共处?近日,深圳大学深圳城市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发布《短视频用户的算法实践与“破茧”报告》(下称《报告》),并在传播学院举行研讨会,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学者围绕算法相关议题展开研讨。

算法不等于“信息茧房”
我们真的被所谓的“信息茧房”困住了吗?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虞鑫通过大量研究发现,推荐算法和“信息茧房”的概念并不是完全划等号的。为此,团队进行了三个研究。
首先,他们设计了一个量化问卷调查,基于中国城市用户的配合抽样,收集了1215个样本。其次,针对不同年龄段、职业背景和不同用户习惯的短视频用户,进行了20多场访谈。第三,还开展了代理实验,揭示不同平台算法对用户行为的响应机制。课题组在抖音、哔哩哔哩、小红书创建虚拟账号,模拟仅浏览信息流、日常点击互动、搜索和评论多元内容等三种用户行为,追踪其首页推荐内容的多样性变化。研究发现,抖音的算法在保持高多样性的同时,能积极响应用户的探索意图;哔哩哔哩的推荐多样性则高度由用户行为驱动;小红书则以高效收敛、精准聚焦为主要特征。

《报告》对抖音、哔哩哔哩、小红书的代理实验结果
“我们发现算法并不是‘造茧’,而是‘塑镜’。90%的用户希望算法不仅能带给自己精准的、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还能探索更多新内容。此外,有七成用户认为算法能够帮助他们接触新兴领域,超过五成用户不认可推荐算法使得自己的兴趣范围越来越窄。”虞鑫分享道。
70%用户正在“主动破茧”
活动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铮则将“茧房”分为两个典型类型:个体类和群体类。前者影响个体的认知,可能会带来信息成瘾,但这种成瘾并不代表内容都是无效的;后者则代表着一个个交流的圈层,他们在信息隔离、话题同质、观点同质等几个维度,都有深度的绑定和影响,甚至影响公众舆论。
张铮分享道,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团队此前的调研,把当下网络用户分成了四个类型,分别是“不易感者”,愿意主动“破茧”,约占样本的70%;“用茧而不自知者”,并不明确自己已经陷入“信息茧房”,约占13%;“灵活易感者”,处在弱茧或浅茧的包围中,自己能够主动“破茧”,约占8%;“清醒自负者”,明知被算法包裹了,依然愿意不断强化这方面的影响。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杨洸教授则分享了其研究团队在用户与算法互动关系上的发现,指出这些用户具备一定算法素养,在个性化新闻推荐中“信息茧房”效应并非必然,算法反而拓宽了用户的信息接触面,并强调了算法与用户协同构建信息环境的重要性。
总之,当下舆论往往将“信息茧房”简单归因于算法,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关于算法推荐机制对信息多样性或“茧房”的实际影响,仍需学界进一步探索研究。

《报告》调研显示,用户对推荐多样性的感知较高
算法背后,是用户的积极感知
此次《报告》的核心数据显示,与“信息茧房”的普遍担忧形成对比,近八成受访用户认为短视频平台算法推荐的内容是多样化的。具体而言,77.8%的用户认为能在算法推荐中看到“出乎意料但有趣的内容”,73.9%的用户表示算法能帮助他们发现“以前不了解的全新兴趣领域”。推荐算法不仅可以满足用户的既定兴趣,还能激发新兴趣与跨领域探索。
这种积极感知的背后,是用户在互动中表现出的强烈主动性。超过75%的受访者相信自己的行为能“驯化”算法,例如通过主动搜索影响后续推荐;同时,超过65%的用户表示能熟练运用“不感兴趣”等功能调整内容。此外,报告发现超六成用户有主动“破茧”的意愿与行为,如跨平台获取信息、主动了解不同观点等。

研讨会现场
在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师文看来,相比随机推荐,算法个性化推荐的内容更加多样平衡,能帮助用户接触更广泛的新闻来源。其中,用户行为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加入用户的选择性接触后,信息多样性会略有下降,但仍高于随机推荐。
综合研讨成果,与会学者普遍认为,推动算法向善发展,需要平台提升透明度与可控性、用户增强算法素养、学界深化研究并参与公共讨论,共同构建更健康的人机协作生态。
主办方供图
编辑 张铃佳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林嘉嘉 三审 郑蔚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