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公里17条线路408座车站:深圳轨道交通站点因何得名?

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绮蔚
11-12 18:1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这408座车站的名字怎么来的?

深圳轨道交通于2025年国庆前夕正式迈入“600公里时代”,多条地铁、城际铁路的建设进度还将持续“上新”。17条线路上的408座车站,因何得名?日前,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办、深圳市地名学会承办的“地名里的改革开放史”系列讲座,邀请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副总规划师、综合交通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徐旭晖为市民揭秘。

岗厦北地铁站得名于老地名、社区名。图源:深圳特区报

徐旭晖介绍,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年来,轨道交通从无到有、自中心对外放射建设、逐步发展到网络化运营。与之相伴,深圳已完成六次轨道车站命名,将开展五期工程车站命名。深圳轨道站点命名方式,借鉴国内外城市轨道站点的命名规则,逐步形成逻辑清晰、特色鲜明的成熟命名规则,体现了深圳的文化特色、稳定性与公共性。

深圳轨道交通建设进程及车站命名过程。图源:深圳市地名学会

其中包括:具有鲜明地域特征,优先以车站附近历史悠久、知名度高、指位性强的老地名(历史地名)命名,强化站名文化特色,如12号线南头古城站、花果山站、左炮台东站,14号线四联站、坪山围站,16号线黄阁坑站、沙壆站等均引用老地名命名。当车站周边有道路与轨道线路相交时,可选用道路名,如华强路站、侨城东站、臣田一路站等。

按“大小匹配”配置站名资源,采用“大站用大名,小站用小名”,与国家高铁、城际换乘的车站引用上层次站点名称。如14号线“清水河站”,因引入国铁而引用上层次站点名称,更名为“罗湖北”;快线13号线“松坪村站”改为服务区域更大的“高新北站”,“松坪村站”则留给了慢线27号线。

中大站采用高校名称命名。 图源:深圳地铁

注重近远期结合,保障后期建设实施的车站不被提前占用站名资源,如12号线“左炮台东站”,预留“左炮台站”给其他线路。换乘站名“先到先得”,以先期建设站点名称为准。如南油站(12号线与9号线换乘站)、光明站(6号线支线与6号线换乘站)。

以稳为主,考虑轨道运营特点,采用长期稳定且有地标功能的大型城市公共空间、专业设施、交通设施命名,如老地名、区片/社区、大型公共设施,而不采用稳定性较差的医院名称。如随着深圳公园、高校的发展,采用了大量公园名称、高校名称命名,如深大站、中大站、中山公园站、人才公园站、深圳湾口岸站等。

西丽高铁枢纽站引用上层次站点名称。图源:中铁四院

此外,随着2012年《深圳市地名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地铁站名已明确不得使用商业设施、企业、商业住宅名称及国家机关名称命名。个别车站以富有历史意义的商业设施如世界之窗等命名,已经成为历史。

讲座上,徐旭晖揭秘了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在深南大道中间绿化带规划高架轻轨的初步探索,到深圳轨道交通以跨入‘600公里时代’献礼2025年国庆,深圳轨道站点命名历经30年,积淀了丰富的地名文化,也洞见城市未来发展。”

如轨道一期包括1号线(罗湖站-世界之窗站)和4号线(福田口岸站-少年宫站),长21.6公里,设站20座,沿线地名资源丰富。其中,45%的车站以公共设施或地标建筑命名,如国贸站、大剧院站、市民中心站。其他车站以片区、街道等车站所在区域名称,如车公庙站、香蜜湖站;或以道路命名,如华强路站。

深圳轨道交通车站命名,蕴含丰富地名文化。图源:深圳地铁

随着轨道二、三期的开通运营,轨道交通效应显现,加上轨道建设由中心城区向全市区域扩展,站名在指导居民出行的同时,也成为重要的文化、资源载体。其中轨道三期采用区片名、社区名、老地名(历史地名)命名比例增加至64%。如9、10号线换乘站初命名“梅林东”,后调整为社区名“孖岭”。10号线“冬瓜岭站”既是老地名,又是纪念上世纪90年代“冬瓜岭安置区”作为深圳第一批外来人口安置区的城市历史。

讲座现场。图源:深圳市地名学会

为适应新时代变化,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编制出台《深圳市轨道交通线路及站点命名规则》,2019年首次以该规则为依据,对轨道四期及92个相关车站进行站名规划。随着轨道向城市各个角落延伸,一个个地名被激活,一段段历史传播开来。

徐旭晖表示,站在“十五五”规划的新起点,轨道交通建设正如火如荼推进。深圳规划资源部门将继续讲好“地名里的深圳故事”,用“小站名”承载城市“大文化”,洞见未来“新发展”。

编辑 秦天 审读 党毅浩 二审 桂桐 三审 江晓蚕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绮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