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11月12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叶志卫)华灯初上,宝安“乐翻夜市”的智能终端亮起微光,摊主通过人脸识别解锁摊位电源开始营业;龙华红山地铁站旁,曾经的“游击摊”如今安稳经营,市民在摊位旁坐下聊天吃个小吃……城市街头支起一个小摊,几张桌椅前三五好友共聚的闲暇时光,是最为接地气的城市生活场景。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市民对“舒适便利”的感受,也体现在具体的城市烟火气中。而对一些商家来说,几平方米的小摊或许是一家人的生计。但街区摊点向来是城市治理的挑战,如何在“秩序”与“活力”之间找到平衡?在多元主体的诉求中留住“烟火”?199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如何安放好一个摊位,考验深圳这个超大城市治理的智慧和创新。


龙岗区茶博园103车尾箱集市重新开市,为市民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夜生活。 资料图片
1
各区因势利导精准施策实现“三赢”
“以前抢位置像打仗,收摊要跟城管‘躲猫猫’,现在有了固定摊位,收入比以前好了,也不用抢了。”在宝安区新安街道“乐翻夜市”,生蚝摊主李先生一边给烤架添炭一边感慨。
这片由闲置空地改造的600平方米疏导点于今年4月正式投用,近120个标准化摊位彻底取代了曾经蔓延地铁口的流动摊点,统一的3米长小吃车、强制安装的油烟净化设备,让昔日杂乱的夜市焕发生机。
规范并非“一刀切”,而是精准施策。龙华区民治街道划定“红黄绿”三区管控体系,20个疏导区、4个管控区与严禁区各司其职。红山地铁站D出口的疏导区内,44个摊位通过“登记摇号+优先匹配”机制分配,生活困难居民可凭社区证明优先入驻;民治环卫驿站旁的管控区则设置15个标准化摊位,为未获得疏导区资格的摊贩提供过渡空间,今年以来已成功引导32名流动摊贩转入合规经营。
深汕特别合作区在小漠办事处比亚迪一期南门周边设立美食街,为85个流动摊贩提供摊位。所有入驻的流动摊贩均通过公开摇号方式产生,确保公平、公正、公开,统一管理的模式既满足员工的就餐和生活需求,又能给这些流动商贩一个合法、安全的经营场所,让“烟火气”不再与“文明风”冲突。
此外,各区根据自身特色因势利导,例如,龙岗区走出“引摊入店”的特色路径。坂田街道烧烤店老板宋先生曾是校门口的流动摊贩,如今在城管部门牵线搭桥下,不仅租下了社区空置商铺,还获得了创业补贴。“以前摆摊每天提心吊胆,现在再也不用怕刮风下雨了。”截至10月,龙岗区已采集近2500档摊贩信息,通过分级分类和“一户一策”疏导,坂田、横岗等街道30余个特色摊点完成“入店升级”,让空置商铺、流动摊贩与社区发展实现“三赢”。
光明与坪山的“空地变宝地”实践同样亮眼。光明街道光明农贸市场夜市曾因占道经营沦为“拥堵重灾区”,2025年7月完成规范改造后,23户原流动摊贩全部入驻标准化摊位。坪山区马峦街道的变化更具戏剧性,4月针对江岭路140余家摊贩占道乱象,街道迅速将附近空地硬底化,建成480平方米临时疏导点,摊贩通过抽签选位。曾占用绿化带经营的安女士如今有了“家”,“不用再和城管‘打游击’,我们还计划自筹经费装饰灯,把疏导点扮得更热闹。”她说。

在福田水围社区工作站与水围村股份公司的有序管理下,摊位生意越来越好。 资料图片
2
科技赋能治理转向“精准制导”
“扫码就能看健康证、提意见,吃路边摊也放心!”南山区桂庙花园“烟火巷”,居民张先生扫描摊位二维码,摊主资质、食材来源等信息立即显示。这个由涵洞改造的智慧夜市,依托“市容秩序综合管理平台”实现摊贩信息“一张图”查询,高效解决占道经营、卫生问题等。
科技让治理从“人海战术”转向“精准制导”。宝安“乐翻夜市”的每个摊位,终端还实时监测油烟、噪声数据,一旦超过60分贝或油烟浓度超标,立即触发声光提醒并上传后台,今年已有近10名摊主因多次违规被取消资格。福田福保街道的“天空之眼”更显科技实力,无人机定点巡航搭配高空鹰眼全景系统,通过“人工巡查+AI识别+平台派单”模式实现24小时监测,累计处理占道经营工单289条,整改完成率100%。
龙华区则升级“一摊一码”系统。摊贩经营车辆安装的GPS定位装置每30秒更新一次数据,一旦超出规定区域或22点后仍在经营,后台立即向网格员推送预警信息。“以前巡查全靠腿跑,一晚要走两万多步,现在系统自动提醒,效率提升3倍多。”龙华城管工作人员展示着后台数据感叹说,即将推广的智慧监管模块,还能通过视频识别自动统计客流高峰,为摊位布局调整提供数据支撑。
3
柔性服务传递城市治理温度
“先讲政策再给方案,这样的执法让人服气。”龙华民宝路严禁区内,一摊贩告诉记者。原来,城管队员发现该摊档违规占道的水果摊后,并未直接处置,而是按照“文明劝导四步走”流程:先温馨提醒违规事实,再发放普法手册,接着介绍附近疏导区空位信息,最后协助联系摊位登记。这种“服务型引导”模式推行以来,龙华区流动摊贩违规回潮率下降62%。
执法的温度,更体现在对特殊群体的关怀中。宝安“乐翻夜市”专门设置20个“爱心摊位”,免租金、减杂费,优先提供给低保户、残疾人等困难群体。肢体残疾的摊主王女士正是受益者:“不用交租金,每月能省2000多元,这份工作让我重拾信心。”
南山区南山街道则创新“共治模式”试图让管理更高效、长效。街道通过“居民议事会”邀请摊贩代表共商管理规则,成立由12名摊主组成的自治委员会,负责日常卫生监督与纠纷调解,形成“政府引导+公益运营+摊贩自治”的良性循环。
光明区新湖街道的创新更具人文气息,在新羌社区商业街用蓝线划定临时经营区,既规范秩序又拓宽公共空间,搭配暖黄色灯带打造“灯光长廊”,让夜市成为居民与学生的打卡地。
从流动摊贩到规范经营,从“人盯人”管理到科技赋能,从单一执法到多元共治,深圳创新实践证明,地摊经济的有序发展,离不开规范的空间保障、智能的监管手段和温情的执法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