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取景框里有束光
作者:崔伦震
扎根黑土地80年,《黑龙江日报》的油墨中始终跃动着青春的脉搏。那些字里行间闪烁的光,如同清晨跃出地平线的朝阳,在我生命中一次次升起。
2011年,我刚踏入八五一一农场宣传岗位,握着尼康D90相机的手总有些发紧。直到2012年6月,《黑龙江日报》王志强老师带着相机走进农场采访。他的出现,像一道穿透晨雾的光,瞬间照亮了我的取景框。他举起相机对准牧场的牛群,我便蹲在一旁,仔细观察他液晶屏中的构图;他转动拨盘调整焦距,我便凑近细看参数的变化;当他强调“角度要有冲击力”时,我立刻学着他的样子后退半步,尝试将镜头压得更低。
那几天,我像一块渴望水源的海绵,跟着他走进工厂、牧场,不断追问光圈与快门的奥秘。他始终耐心解答,指尖在相机按钮间轻快跳跃,将“背景要干净、主题要突出”的道理娓娓道来,还为我讲述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更令我难忘的是,在牧场采访时,王志强老师举起相机,为我拍下了人生中第一张工作照。照片中的我身穿白色工作服,站在奶牛栏旁,手抚着奶牛,胸前的相机仿佛承载着对摄影与宣传工作的无限憧憬。

作者第一张工作照
他回去后不久,我收到了一个包裹,是一本《玩转我的尼康相机》。书中附有王志强老师的留言:“你肯下笨功夫,勤奋努力,将来一定能拍出好东西。”我握着书站在办公室窗前,忽然就红了眼眶。
后来,这本书被我翻得书脊开裂。白天,我在晒得发烫的田垄上练习抓拍;夜晚,我在台灯下一笔一画地将技巧抄录在笔记本上。当《耢地封墒保全苗》的新闻照片首次登上《黑龙江日报》二版时,我把报纸揣在口袋里好几天,油墨的芬芳与激动的心跳交织,比任何赞歌都更动人。后来,他推荐我阅读《黑龙江日报》吴树江老师的《领先快门0.1秒》,让我懂得按下快门的瞬间,承载的是对新闻与时代最深的敬意。如今,我的照片时常登上《黑龙江日报》一版,可每次举起相机,我仍感觉他站在身后,提醒我要拍出别人看不到的视角。

作者刊发图片的剪报
除了摄影,我还加入了龙头新闻客户端“采客”大家庭。“采客”能有今天的红火,离不开张长虹老师的辛勤付出。她善于发现和培育新闻人才,将“采客”办得有声有色,如磁石般凝聚了省内众多摄影与文学爱好者。从此,每晚八点,“采客夜话”的提示音如老友叩门,那些充满烟火气的故事,悄悄温暖了平凡的日子。2024年初,我读到《千里探母》一文,文中的“杨木林子”让我愣住——那是我出生的连队,文中“妹妹的家”竟是爷爷老邻居的住所。我激动地向张长虹老师诉说,她当天便联系上了作者王作龙老师。加上微信后才得知,这位笔耕不辍的七旬长者,原是一位老记者。受他的文章感染,我鼓起勇气,将带儿子看稻苗的平凡小事写成短文。经张老师修改后的《绿色春天在哪里》在采客夜话发表那天,风吹稻叶的沙沙声仿佛为我喝彩,全家人都激动得难以入眠。

作者刊发图片的剪报
从第一篇新闻图片见报至今,已过去10多年。每年,我都有几张新闻图片登上《黑龙江日报》,甚至频繁亮相第一版。省报老师的教诲,早已融入我的一言一行。多年来,每天清晨阅读《黑龙江日报》,已成为我雷打不动的习惯。
从事农场宣传工作10余年,我与《黑龙江日报》的许多记者都结下了深厚情谊。邵国良、刘畅、仲一鸣等老师都曾给予我无私的帮助。
80载春秋,《黑龙江日报》如一棵参天大树,枝头挂满了温暖的故事。感谢《黑龙江日报》,愿这棵大树常青,愿墨香中的光与温暖,代代相传。祝愿《黑龙江日报》越办越好!
(作者系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鸡西市作家协会会员、北大荒作家协会会员、密山市作家协会理事。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