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区“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圆满收官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杨明铭 吴禾昆 文/图
11-10 08:16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新质生产力的浪潮奔涌向前,2025年“深圳人才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启幕,龙华区也再一次站上聚才引智的最前沿。从全国工业百强区十强到全国年度影响力城区,从打造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到落户大湾区首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创新实验室,从国家分子药物创新中心获批组建到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近年来,龙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落实中央人才工作部署和省委、市委、区委工作要求,主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持续厚植创新沃土,释放人才红利,以创新为笔,以人才为墨,不断绘就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

向“新”图强,以质取胜。龙华以人才链赋能产业链、激活创新链,投入人才专项资金超20亿元,全力打造“数字龙华”人才高地,“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圆满收官。截至目前,全区人才资源总量破90万人,较“十三五”末增长30.5%;数字经济人才超30万人,增长122%;高层次人才超2800人,增长180%,海内外英才竞相汇聚,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涌流,形成了人才引领、创新驱动的强劲引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龙华以人才链赋能产业链、激活创新链,投入人才专项资金超20亿元,全力打造“数字龙华”人才高地,“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圆满收官。

2025年“深圳人才日”龙华分会场活动暨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大会现场。

产才融合

推动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

产业兴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产业强。龙华深谙“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发展逻辑,用人才链赋能产业链,用产业链反哺人才链,“产业与人才双向奔赴”的故事在这片热土上生动上演。

政策升级,释放人才红利。围绕“1+2+3”先进制造业体系和“3+3+2”现代服务体系布局,龙华区两度升级“龙舞华章”人才系列政策,纵向覆盖顶尖人才、高层次人才、博士博士后、优秀青年等群体,横向涵盖教育、卫健、文体、社工、技能等领域,形成“塔尖引领、塔腰支撑、塔基稳固”的人才金字塔格局。在全市率先制定数字经济人才认定标准、推行高层次人才举荐制、实施优秀青年人才集聚工程,探索深港教育人才互认共用模式,推出卓越工程师定制化培养方案与“引才伯乐奖”,以最大诚意礼遇天下英才。

人才引领,加速产业升级。龙华把人才战略融入产业规划,用人才激活“产业引擎”。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兴赛道,推出《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5年)》,引进一批高精尖缺人才,着力打造人工智能及机器人集聚区,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区聚集人工智能企业374家,“四上”企业142家,产值达278.4亿元,汇聚乐聚、美团科技、海思科等行业领军者。其中,乐聚机器人凭借自主研发的开源鸿蒙人形机器人“夸父”,在第十五届全运会、第九届亚冬会等赛事大放异彩,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成为“深圳智造”的亮丽名片。

机制创新,激发人才活力。龙华在人才认定、评价、培养等领域大胆破冰,创新推行顶尖人才举荐、高层次人才直认、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举荐、企业自主认定、人才预评预审等多维人才认定模式,不拘一格用人才、不问出身培养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迸发。同时,精准捕捉企业中坚人才培养的痛点,创新实施“优秀青年人才百人培育项目”,为中坚力量提供专项培养与成长补贴,打通人才晋升通道。

从“聚才”到“用才”,龙华实现了人才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数据显示,龙华区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快速增长,产业类高层次人才增长至2500余人,高层次人才与主导产业契合度达86.7%。目前,全区拥有1938家规上工业企业、409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家上市公司、13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入选省级人工智能产业核心区、省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具成长力的创新高地之一。

创新驱动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创新是城市进步的灵魂,人才是创新的核心引擎。龙华区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统筹推进的“三位一体”战略主线,汇聚成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洪流。

走进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的深思实验室,无人机在引导风洞中进行飞控和安全性能测试,科研人员正调试着设备,数据在屏幕上不断跳动……这里已成为龙华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依托高校科研资源,龙华深化“政产学研用”全方位合作,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一方面,赋予高研院人才自主评聘权,组建中外院士领衔的300余人高水平队伍,其中18人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另一方面,学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牵头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超11亿元,联建国家稀土技术创新中心、筹建河套集成电路检测技术与装备中试平台,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

目前,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培养华为、中兴等龙头企业定制班及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800余人,孵化高科技公司20余家,被认定为市级众创空间、概念验证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推广+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为龙华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血液”。

“国字号”平台纷至沓来,成为龙华创新发展的“最强支点”。自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落户龙华以来,科研与管理团队已超300人,吸引迈瑞、联影、硅基仿生、北芯生命等20余家企业落户,投资孵化50余家创新医疗器械企业。其牵头研制的全球首台5.0T医学磁共振成像系统、首台国产ECMO,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深圳计算科学研究院开发了全自研的崖山数据库、采石矶数据质量系统和钓鱼城数据分析系统,获“数字中国十大硬核科技奖”。2024年,格必加获批组建国家分子药物创新中心,标志着龙华创新版图再添重磅“国字号”力量。

在技能人才领域,龙华率先出台扶持办法,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29家,开展技术攻关和技能传帮带。目前,龙华技能人才已突破57万人,评定“龙华工匠”61位。全国劳模李明权从一名汽修学徒成长为技能大师,正是“技能筑梦”的缩影。

五年来,龙华区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先后引进院士34名,设立院士工作站6个、博士后科研平台45个,拥有国家、省市区创新载体349家,不仅为人才成就梦想提供了足够宽广的舞台,更让人才资源的“关键变量”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优化生态

打造近悦远来的“安心港湾”

“一路走来,市、区在政策、融资等方面给了企业很大的支持,我们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来到龙华、来到深圳。”乐聚智能(深圳)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冷晓琨在2025年深圳人才日龙华分会场活动中表示。

城市的温度,决定了人才的归属感。龙华区深知,留住人才不仅靠政策“硬实力”,更要靠服务“软环境”。近年来,龙华从政治引领、创新创业、国际交流到生活服务,全链条优化人才生态,让各类英才在这片热土安心、安业、安居。

龙华区始终坚持党管人才,以政治引领凝聚发展共识。目前,全区高层次人才党员人数达865人,40余名高层次人才担任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为龙华发展建言献策。依托“四链融合、五员参与”人才研修品牌,龙华累计举办人工智能、现代服务业、软件产业等专题研修班20余期,培训超千人,构建起“政、企、研、学、金”的人才圈层。

政策的支持让创新之树茁壮成长。龙华区实施青年创新创业“万房筑梦”“万平优享”计划,深圳北国际人才驿站、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中心、双招双引党群中心等平台为青年人才提供创业辅导、展示、融资等一站式服务,创业空间最长可享受2年免租。与此同时,龙华推出“人才贷、政补贷、资本贷、园区贷、产链贷”百亿“数字云贷”,为人才企业提供金融活水;对高层次人才创业最高给予1500万元补助,从政策到资金全方位护航。

开放,是人才发展的最大磁场。顺应湾区一体化发展趋势,龙华持续扩大国际化“朋友圈”。龙华国际合作中心、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创新实验室相继落地,为外籍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深港人才互认机制稳步推进,香港培侨书院龙华信义学校招引港籍教师160余人来深任教,为教育注入新活力;“龙华区产业出海联盟”为企业提供海关通关、涉外税务、知识产权等环节的综合服务,助力龙华企业向全球市场拓展。

从国际交流的广度,到生活服务的温度,龙华持续用“细节关怀”打动人才。全区建成人才服务站点25个,推出“尚贤卡”制度,提供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菜单式”服务。数字化改革让服务更高效,持续深化“免申即享”政策,累计发放超1300万元人才补贴,让人才足不出户就能办理业务。

从“政策洼地”到“人才高地”,从“制造强区”到“创新城区”,龙华以创新为魂、以人才为基,一项项实招厚植发展沃土,一批批英才激荡时代浪潮。面向未来,龙华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务实的政策、更贴心的服务,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版图上,奏响“以才兴城、智绘未来”的时代强音。

编辑 王雯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杨明铭 吴禾昆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