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为媒,书写自然——“自然里的深圳”读书月特别策划活动启幕

读特&晶报记者 余梓宏
11-09 16:45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当读书月“邂逅” 科学节,一场连接“纸页文字”与“自然生灵”的科普阅读盛宴如约而至。2025年11月8日,第二十六届深圳读书月“自然里的深圳”特别策划暨中国科学院第八届科学节仙湖植物园特色活动正式启幕。

本次活动由深圳图书馆与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联合主办,以“‘书’写自然”为主题,将《深圳植物志》等植物志书为纽带,为市民打造了一场“读自然之书、探生态之秘”的沉浸式体验,其“可参与、可体验、可延伸”的立体化科学传播模式吸引了线上线下近35万人深度参与。

从山野到书房,用植物书写深圳故事

上午10时,科普讲堂“用植物书写深圳故事——《深圳植物志》编研之路”率先开讲。仙湖植物园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王晖娓娓道来,将现场观众带入一段跨越13年的编研征程。

“植物是城市最沉默的见证者,而植物志则是它们的‘身份证’与‘编年史’。”王晖介绍,这套共4卷、800余万字的专著,历时十余载踏遍溪谷山峦完成,收录了深圳野生及常见栽培植物共2732种,系统勾勒出深圳植物多样性全貌,填补了这座城市没有地方植物志的空白。从2004年启动编研到2017年全面出版,凝聚着仙湖植物园两代科研人员的心血。报告中,一张张标本采集的老照片、一幅幅植物绘图的创作细节,让沉寂的标本库与厚重的志书“活”了起来。

随后,进入“绿野寻踪,万物入志——植物志书背后的故事”论坛环节。仙湖植物园张力研究员先做了同题的讲座,介绍仙湖植物园建园以来承担的植物志书的编研工作,随即在仙湖植物园杨拓副研究员的主持下,中山大学廖文波教授、张力研究员、王晖正高级工程师和仙湖植物园张卫哲高级工程师等嘉宾围绕仙湖植物园数十年的植物志书编纂历程展开深度交流。

精准认知物种,是人类探索自然的根基。尤其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物种识别、生态监测和环境教育等应用领域,都离不开高质量的物种本底资料。当前,全球植物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灭绝风险,唯有及时记录与系统编目,才能守护生命的多样,留存自然证据,为未来研究奠定基础。

植物志的编纂,既是一场科学探索,也是一种精神传承。“植物志的编写,是对青年分类学家最严谨、最系统的科研训练。它不仅考验知识的广度,更锤炼科学的态度。”这场对谈让观众深刻体会到,这种对“为草木立传”的执着不仅是科学精神的体现,更饱含深沉的文化情怀。

从阅读到体验,亲手触摸科学的温度

如果说上午的活动是“以书为媒”,那么下午的系列科普实践则是“以自然为课堂”,带领公众从“读自然”走向“做科学”。在《秋海棠属植物形态解剖图鉴》《植物园里的缤纷生命》和《苔藓之美》等书籍作者的带领下,学生们亲手操作显微镜解剖秋海棠、使用糖度仪破解果实甜度之谜、执起画笔描绘苔藓微观之美。

在“解密秋海棠——形态解剖探索”“解码自然的甜蜜与智慧”“童‘苔’演绎,共绘精彩”一系列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的实践课程中,学生们亲身体验了自然科学的探索过程,感受科学不再是书本概念,而是指尖可触的生动现实。

自然与书的对话仍在延续

系列活动后续还将推出“草木深圳”双展场联动——《深圳植物志》植物科学画首展与植物标本展将分别亮相仙湖植物园缅栀书吧与深圳图书馆四楼爱来吧。届时,《深圳植物志》手绘图版原稿、深圳本土植物腊叶标本、《深圳植物志》系列图书以及《深圳植物志》名誉主编王文采院士珍贵手稿等将一并展出。在绘图画纸和标本台纸之间,自然与书籍的对话将在城市中持续回响。

一千七百多年前,西晋学者嵇含著成《南方草木状》,将山川草木的性情付诸笔端。自此,“为草木立传”的薪火便在人类文明中代代传递。

本次活动以公众可感可触的形式,让“随时读自然、随地探生态、随手护生灵”的理念深入人心,更让《深圳植物志》等植物志书所承载的科学精神与文化情怀落地生根。当更多人愿意翻开自然之书、走进山野林间,深圳的城市生态画卷必将愈发斑斓,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也将在这场跨越世代的科学传承中,续写新的篇章。


(作者:读特&晶报记者 余梓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