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深圳赛区执委会组织的“深探全运”媒体采风活动走进大鹏新区。媒体团实地探访全运会首个真实海况马拉松游泳赛事,重点了解“海陆空”医疗保障、精细化气象监测、优质天然赛场等筹备亮点,同时同步调研当地海洋运动发展与山海生态资源,了解本次比赛“零差评”背后的全方位保障。

创纪录海上赛事:三项突破+多维保障,筑牢“零投诉”基础
此次赛事创下三项关键突破+一项服务纪录——全运会马拉松游泳项目首次落地真实开放海域,深圳首次承接全运会该项目办赛任务,国内大型综合赛事首次在南海复杂海况下开展10公里超长距离水上竞技;同时实现全运会水上项目首次赛事服务“零投诉”,获国家游泳运动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达到奥运会锦标赛保障水准”的高度评价。
赛事全程耗时超2小时,受风力、浪高、海温、潮汐、水质、能见度等6类以上自然变量影响,对保障体系的精准度、响应速度提出严苛要求。

媒体团首站聚焦十五运会马拉松游泳赛场,在赛事指挥部,大鹏赛区赛委会负责人、深圳市大鹏新区旅游发展和文化体育局副局长唐秀福介绍,该赛事是全运会历史上首次在天然海域举办的马拉松游泳项目。桔钓沙海域水质常年达国家一类标准,“银滩”与“玻璃海”为赛事提供绝佳天然条件。周边还串联鹿嘴山庄、三大游艇会等特色资源,能同时满足赛事保障与赛后文旅延伸需求。

“这次十五运会马拉松游泳赛,我们提前1个月联动气象、海洋部门做‘双预案’:在桔钓沙等3个点位布浮标、无人船,结合遥感、AI模型构建‘海—空—地’立体观测网络,24小时盯浪高、潮位数据,超阈值5分钟内出赛程调整方案;赛道沿线设3支岸基救援小队,配AED等装备,与海警船实现1分钟响应联动,把开放海域的不确定风险转化为可控保障,护航运动员2小时+的赛事。”大鹏新区应急管理局综合防灾减灾科副科长唐京龙介绍道。

随后,媒体团分别探访赛场医疗点与气象保障区:大鹏新区医疗健康集团党委委员、运营部部长吴华雄详解保障配置,57人医疗团队覆盖全场景,赛场设4个保障点,配备9台AED,调配救援直升机1架,救护车5台,接待酒店更实行“1医1护1救护车”24小时驻点,全力应对海上运动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气象服务首席陈申鹏则透露,7人气象联合团队全天候值班,通过“主备气象站协同+市级为主、区级为辅”模式,精准监测风速、水温等关键数据,提前15天提供气候趋势预测,为赛事调度筑牢“数据防线”。
探特色资源:从海洋运动基地到生态景区,尽显大鹏底蕴
离开赛事核心区,媒体团转场七星湾游艇会。在七星湾游艇会党支部书记、运营总监叶庆杲的讲解下,众人了解到这座“深圳帆船运动摇篮”的独特价值——作为国内顶级天然避风港,这里规划395个水上泊位,曾承办2011年大运会帆船赛事,如今仍是“中国杯”帆船赛等顶级赛事的举办地,见证着深圳海洋运动的发展历程。

采风活动最后一站来到东山鹿嘴旅游区,在南澳办事处杨梅坑景区讲解员梁宇恒的引导下,媒体团沿近5公里碧道游览,打卡270°悬崖观景点与“美人鱼洞”。作为国家AAA级景区,这里不仅是“深圳迎接第一缕阳光的地方”,海域透明度更达8米以上,独特的海蚀地貌与电影IP效应叠加,成为大鹏“山海连城”生态名片的重要代表。


此次“深探全运”活动,不仅解码了全运赛事背后的“大鹏保障方案”,更通过串联赛事场馆、海洋运动基地与生态景区,生动呈现了大鹏以重大赛事为纽带,推动“体育+旅游+生态”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同时,通过此次探访,大鹏也全方位展现了“办赛、兴业、惠民”的综合实力。
(受访方供图)
编辑 高原 审读 伊诺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刘思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