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的到来,让人们获取信息拥有了新的渠道。借助不同的AI工具,我们能够以更短的时间找到以往需要大范围搜索的信息,有效提高了我们的工作、学习效率。不过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
医学期刊《内科学年鉴》里面报道了一则病例:一名60岁男性因听信ChatGPT的建议,用从网上购买的溴化钠替代食盐3个月,导致严重的溴中毒。

《一例受人工智能使用影响的溴中毒病例》原文截图
向AI问诊却问进了急诊
该名男子最初到医院时,跟医生说怀疑邻居毒害他,被收治在了急诊室。入院后,他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出现了幻听、幻视等症状,医生便给他注射了镇定药物,等到药物生效后,这名男子才说明了真实的情况:他由于害怕吃进去的食物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所以不吃很多东西,身体长期维持着多种营养缺乏的状态。然而,在某天阅读了关于食盐(氯化钠)对健康的负面影响之后,他决定进行个人实验,从饮食中去除氯离子。在此期间,他还“咨询”了ChatGPT,并在ChatGPT的“建议”之下(实际上ChatGPT可能并非提供了用饮食替代的方法),用溴化钠来代替氯化钠食用了3个月,最终导致了溴中毒。
万幸的是,在经过治疗之后,该名男子体内的氯离子水平和阴离子间隙恢复了正常。并且,他的检测结果显示溴化物水平在1700mg/L(参考范围:0.9-7.3mg/L),这也证实了他在入院时确实是出现了溴中毒的症状。

(素材图片,与本案例无关)
溴中毒在20世纪初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中毒综合征,它的表现为一系列神经、精神和皮肤症状。起初,溴盐出现在许多用于镇静的非处方药物的成分表中,这也就是为何那个时候溴中毒比较常见。后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在1975-1989年间逐步淘汰了溴化物的使用,溴中毒的发病率也由此下降。目前,关于溴中毒病例的报告主要涉及膳食补充剂、含溴镇定剂和过量使用右美沙芬等。
对AI产生依赖?
随着AI技术发展和AI工具的普及,很多人会对使用AI工具产生一定的依赖,甚至出现“大事小事都问AI”这种夸张的情况。那么,由此可能会衍生出一种名叫“AI精神病”的“病症”。一种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当你带着问题去咨询AI时,它给出的答复往往是顺着用户的潜在想法,给出迎合和鼓励的答案,在此基础上还辅以各类证据增强可信度。那么,用户在得到了AI给出这样的答案之后,便深陷其中。
深圳通心教育信息咨询公司负责人、资深心理咨询师卢汉稳讲解道,其实在搜索引擎时代,很多人就已经出现了这样的倾向性和依赖性,这是人类大脑特质造成的。他们会为了头脑中的想法找到支撑的依据,万一大脑中没有,便会去外界寻找。“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说‘一些人的交流,很多时候交流的不是真知,而是偏见’”。卢汉稳说道,“心理学常说:认知不代表疆域,意思就是,每个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都不能完全跟这个世界的真实样貌完全吻合。AI的出现,以及人们对AI的依赖,会加强一些人扭曲世界观的固化程度。”
不过,卢老师认为,当类似Deepseek等深度思考的AI大模型出现之后,这种情况实际上有所改变——因为AI不再单纯迎合提问,而是会进行深度思考后再给出答复,对于“增强人的固化认知”情况有所改善。对于如何减少对AI工具产生的依赖性,卢老师给出的观点是:“与其追求减少对AI的依赖性,不如加强对自己的锻炼,让自己得到学习和成长,不能完全让AI的思考来代替我们自己的思考。该进行体验的地方就要体验,该交流就应当参与交流。这样才能锻炼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
本期医生

编辑 沈静愉 审读 伊诺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刘思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