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首款重组ADAMTS13蛋白药物被引入粤港澳大湾区,用于治疗先天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TTP)。首例cTTP个案将在澳门镜湖医院进行治疗,澳门也因此成为大湾区内首个引入ADAMTS13酶替代疗法(ERT)治疗cTTP的地区。该疗法可有效补充患者体内缺陷酶,提供稳定酶水平,显著降低急性发作风险及相关症状发生率,为大湾区罕见血液疾病患者带来新治疗选择,避免传统频繁输注带来的感染风险。

据了解,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每 100 万人中仅 2 至 6 人发病,是危及生命的罕见血液疾病。其中cTTP占比5%,由ADAMTS13基因突变导致,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新生儿期即可发病,感染为最常见诱因。
澳门镜湖医院儿科副主任顾问医生陈彦表示,cTTP的核心病理机制是 ADAMTS13酶活性缺乏,该酶如同“剪刀”,负责切割血液中极具黏性的超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多聚体,防止不必要的血栓形成。当酶活性不足时,vWF多聚体大量积累,引发血小板过度聚集,导致全身微血管血栓、血小板消耗及红血球破坏,进而出现出血、贫血、神经症状、肾损伤等并发症。cTTP 急性发作若未治疗,死亡率可高达 90%,远期还可能引发终末期肾病、中风等严重后果。
治疗cTTP的传统方法是血浆输注治疗,医生会按照需要用新鲜冰冻血浆(FFP)输注补充外源ADAMTS13酶,直至血小板恢复正常;预防性治疗为输注10至15mg血浆,每1至3周一次。输注替代治疗虽能提升生存机会,但频繁输注会增加感染风险,且无法提供稳定酶水平。
最新预防性或按需酶替代疗法(ERT)使用重组ADAMTS13蛋白(rADAMTS13),特异性补充cTTP 患者血浆中ADAMTS13酶活性,调控vWF代谢,减少或消除血小板微血栓形成,降低急性/亚急性TTP事件及相关临床表现风险。rADAMTS13是ADAMTS13酶的纯化重组形式,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及欧盟委员会批准为首个且唯一一种cTTP药物,适用于成人和儿童患者。国际研究数据显示,阿帕达酶α(rADAMTS13)在预防性治疗中,能显著降低TTP表现发生率,尤其是血小板减少及综合表现。
ERT为静脉注射,预防性治疗每次40IU/kg,每隔一周一次,根据临床反应可调整至每周一次;急性发作按需治疗第一天40IU/kg,第二天20 IU/kg,第三天及后续15IU/kg每日一次,直至症状缓解两天后。治疗优势为方便,提供稳定酶水平及感染风险较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