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成为十五运最美底色

潘润华
11-06 21:30
摘要

大沙河畔,市民手持“文明勋章”,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这不仅是文明实践行动的成果,更是城市文明素养的生动展示。

深圳新闻网2025年11月6日讯(记者 潘润华)大沙河畔,市民手持“文明勋章”,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这不仅是文明实践行动的成果,更是城市文明素养的生动展示。

当十五运的脚步日渐临近,一场“在十五运,看见文明广东”的文明实践行动在深圳大沙河生态长廊启幕。这场集跨城联动、全民参与、实践体验于一体的公益活动,不仅为即将到来的体育盛会预热升温,更勾勒出广东以赛育文、以文兴城的文明建设新图景——让文明不再是赛事场外的附属品,而是融入赛场内外、浸润城市肌理的最美底色。

赛事是文明的试金石,更是文明传播的放大器。十五运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次联合承办的全国性体育盛会,其意义早已超越竞技本身,成为展示区域文明风貌的重要窗口。深圳启动的这场公益行主题活动,恰是对“办赛兴城”理念的生动诠释。

作为十五运会承办城市之一,深圳正以开放姿态迎接八方参赛观赛来宾。这座兼具改革锐气与创新活力的城市,既有“公园之城”的绿意盎然、“生态之城”的清新底色,更有“文明之城”的深厚积淀。文明早已如春雨润物,渗透进城市街巷的每一处肌理。体育盛会于这座城市而言,不仅是竞技比拼的舞台,更成为淬炼文明成色、展示城市品格的窗口,此次文明实践行动,正是这份城市自觉的生动延续。

活动现场联动珠三角9城同步启动五大行动,从美丽家园提质到文明服务升级,从礼仪素养培育到全民健身践行,构建起“全域覆盖、全员参与”的文明建设矩阵。这种跨区域协同的文明实践,打破了城市间的壁垒,让“文明广东”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区域共识,为赛事期间的区域联动奠定了坚实的文明基础。

文明的培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与实践。此次深圳公益行最鲜明的特色,便是将“文明学习”转化为“文明践行”。5支特色队伍带领市民沿生态长廊开展公益行走,5个互动打卡点将文明出行、全运知识、礼仪素养等内容融入套圈、冰壶、沙包投掷等趣味游戏中。当市民在“套”文明规则中强化交通意识,在“答”全运知识中深化赛事认同,在“晒”文明代言中传递价值理念,文明便完成了从“被动倾听”到“主动践行”的深刻转变。这种“行走+互动+实践”的模式,摆脱了传统文明宣传的刻板印象,让文明教育变得可感、可触、可参与,推动文明新风落地生根。

文明风尚的形成,更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同心共筑。此次活动的参与者名单,恰是“全民共建文明”的生动缩影: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石欣,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寿虹,里约奥运会帆板银牌得主、帆板世界冠军、十五运火炬手陈佩娜等,以及普通市民、学生、志愿者齐聚一堂,共同宣读文明倡议书。道德模范的精神引领、体育健儿的专业视角、基层群众的实践热情,形成了强大的文明合力。陈佩娜提出的“网球发球需安静、提前了解赛事要求”的细节建议,让文明观赛从宏观倡导转化为具体指南;市民陈先生“以东道主自觉彰显文明形象”的感悟,道出了千万广东人的共同心声。这种多元主体的深度参与,让文明不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民共跳的“集体舞”。

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从来都体现在“硬件升级”与“精神凝聚”的双重赋能上。十五运带来的不仅是体育场馆的完善、交通设施的优化,更是城市文明程度的跃升、市民精神风貌的提振。从模范代表的引领示范到普通市民的主动参与,深圳正以十五运为契机,构建起“赛事搭台、文明唱戏、全民参与”的良性生态。

(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记者:潘润华 审核:张玲 校对:吴沁彤 责任编辑:战旗
(作者:潘润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