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教育凭实力“出圈”,6节精品课亮相全国课改活动

读特&深圳晚报记者 刘夏蓝
11-05 20:14
摘要

1位专家专题汇报、6节数字化精品课、4位专家精准评课的精彩分享。

10月30日至11月1日,“全国小学课改名校数字化精品课展示会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高峰论坛”在郑州举行。大会汇聚来自全国17个省份的350余名校长及骨干教师,百余所学校共同参与。一场关于教育数字化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的深度对话引发思考。

深圳市罗湖区的教育力量强势登场,以1位专家专题汇报、6节数字化精品课、4位专家精准评课的精彩分享,为全国小学课改与数字化教育发展提供了“罗湖智慧”。

罗湖实践

AI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探索

11月1日上午的专家论坛中,深圳市罗湖区教科院主任肖莉系统展示了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罗湖实践”。该区围绕“14104”高质量发展思路,通过顶层设计与系统规划,构建了以智慧教育云平台为基座的区域教育新生态。

罗湖教育以“一体五维”模式推动系统性重塑,依托集成多元AI能力的教育云平台,实现管、教、学、研、评等五大场景深度融合。2019年以来,平台上线146项应用,其中AI应用50个,服务30余万师生家长,并创新推出“教学评一体化智能体”,推动课堂向情境化、实践化、综合化转型。

同时,罗湖实施教师数智素养提升工程,构建“五环一体”教师成长体系,培育大批骨干教师与AI应用案例,并通过课程综合化实施、新质课堂建设,促进育人方式变革,形成贯通培养、开放协同的教育新格局,为全国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罗湖经验”。肖莉的专题报告全面展现了罗湖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探索与实践成果,其系统性的推进策略和扎实的实践成效获得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

精品课展示

罗湖数字化教学的多元学科样本

深圳市罗湖区的6节数字化精品课,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多个学科,每一堂课都体现了AI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充分展现了罗湖区在小学数字化教学领域的探索成果与实践高度,成为本次展示会中极具代表性的“数字化教学样本”。

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老师黄小梅带来了一节富有启发性的六年级英语阅读课——《The Journey of a Plastic Bottle》,课程以塑料瓶的第一人称自述展开,生动讲述了一个塑料瓶如何“变身”为衣服的过程;深圳市布心小学老师徐敏执教五年级上册语文的《山居秋暝》时,引导学生在自主诵读与语言建构中生成个性化理解,并通过提炼关键词、调用AI文生图工具,将内隐的诗歌意象转化为可视化表达,实现“诗中有画”的审美创造;深圳市锦田小学老师桂可真在此次活动中执教的是四年级北师大版《编码》一课,课堂以趣味破案情境切入,引导学生通过破解身份证号、银行卡号中的隐藏信息锁定“罪犯”;深圳市莲南小学老师林振朗带来了一节六年级科学课《我们的地球模型》,课堂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让学生深度参与探究与实践;深圳市洪湖小学老师何丽琴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课上,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理念;深圳市洪湖小学老师黄晶晶执教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层次清晰,情境任务驱动贯穿始终,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历史俊杰博物馆”的趣味情境,将朗读、讲述、思维三大任务有机融合,既落实了文言文朗读与理解的语文要素,又注重学生表达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注重方法指导,从停顿技巧到推理图呈现,层层递进,突破难点。课堂互动充分,评价多元,体现了“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一节扎实而富有智慧的高效课堂。

评课环节,听课专家对深圳市罗湖区这6节数字化精品课给予了高度评价,充分展现了技术赋能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创新。

这些课堂不仅完成了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更在数字化工具的支持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协作探究与综合素养,是技术融入课堂、服务素养导向教学的生动实践。

专家评课

罗湖教科研视角下的课堂深度解析

此次活动,共展出全国数字化精品课例92节。罗湖区四位教科研专家受邀听课、评课,展现了深圳在素养导向的数字化教学改革方面的前瞻理念与实践成果,进一步扩大了深圳新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

在评课环节,四位罗湖教科研专家对展示课例进行了专业点评。深圳市锦田小学副校长蒋炼指出三位数学教师“目标明确、以生为本、层层递进”,体现了扎实的教学功底。

深圳市碧波小学副校长谢淑红赞赏上课的老师“基于学的视角设计,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体验”。深圳市莲南小学副校长林泽峰评价英语课注重情境创设,“在活动设计与知识迁移上有亮点”。深圳市洪湖小学副校长虞汉舜肯定了教师运用文生图、文生视频、人机对话等技术手段,“构建了真实自然的会话情境,体现了教学评一体化”。

此次活动,罗湖教育以其前瞻的视野与扎实的实践,不仅完成了一次精彩的成果展示,更吹响了迈向教育数字化深水区的号角。我们期待,这份来自改革前沿的“罗湖智慧”,能转化为全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可循路径与澎湃动力,共同开启智能时代育人的新篇章。

读特&深圳晚报记者 刘夏蓝

(作者:读特&深圳晚报记者 刘夏蓝)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