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福田区园岭街道“育见未来”家庭教育赋能计划之亲子研学型“行走课堂”第五场活动在光明农场顺利举行。本次活动以“敢做气候担当,点亮儿童未来”为主题,将气候保护理念融入农耕实践,组织辖区15组亲子家庭跳出城市的钢筋水泥,在金色的稻浪中亲历“春华秋实”的完整历程,感悟气候变化与农耕文化的深刻联结。

活动从“水稻一生课堂”开启沉浸式学习。讲师捧来一把新鲜的稻穗,让孩子们亲手触摸,将作物生长周期、土壤与气候的关系等知识娓娓道来。“大家摸一摸,稻穗的顶端是尖的还是圆的?剥开稻壳,里面的米粒是什么颜色?”“水稻生长需要合适的温度和雨水,如果气候变得极端,稻穗就长不出这么多米粒了。”孩子们围在讲师身边,有的轻轻剥开稻壳,有的认真数着稻穗上的颗粒,家长们也忍不住加入,和孩子一起观察。“原来我们每天吃的米饭,要经历这么多环节才能来到餐桌!”一位小朋友在听完讲解后惊叹道。

水稻收割成为践行“气候担当”的实战场。在农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孩子们戴上手套,手握小镰刀,学着家长的样子弯腰割稻。金黄的稻田里,亲子身影交错忙碌,汗珠滴落却笑容灿烂。

随后的脱粒环节,孩子们更是好奇地围着机器运转,看着稻穗变成粒粒稻谷,纷纷惊呼“好神奇”。这一刻,“粒粒皆辛苦”不再是课本上的诗句,而是亲身实践后刻在心里的认知。一位父亲指着稻谷对女儿说:“这捧稻谷需要适宜的天气,如果地球继续变暖,会让它们的生长路更艰难。”


“田园运动会”的拔河比赛点燃全场。田埂上的加油呐喊声此起彼伏。“我们赢啦!”获胜队伍的孩子们相拥欢呼,老师顺势引导:“拔河需要大家齐心协力,保护气候也一样,每个人都出份力,地球就会更美好。”简单的游戏,让“协同”理念在欢笑中传递。

打糍粑的环节更是增添了更多欢乐。孩子们握着木槌轮流捶打蒸熟的糯米,“一下、两下……”的节奏声里,理解了“从农田到餐桌”的能量传递。当软糯的糍粑裹上花生粉,亲子们分享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脸上满是成就感——这份甜蜜里,不仅有劳作的快乐,更是亲子共践低碳理念的味觉纪念。

园岭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接地气’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理解气候保护的意义,在亲子互动中凝聚家庭力量,将‘儿童友好’的理念扎根于更广阔的土地。”下一步,园岭街道将围绕“世界儿童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儿童参与活动,推动家庭教育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参与中成长为有担当的“未来小主人”。
深圳晚报记者 林秀君 通讯员 曾立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