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龙社区构建“五有”体系,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曾广霖
11-03 16:26
摘要

景龙社区构建“五有”体系,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从“建起来”到“动起来”,再到“强起来”,深圳市龙华区龙华街道景龙社区以“有制度、有阵地、有队伍、有帮扶、有成效”五有体系为抓手,坚持党建引领、系统谋划,探索出一条社会组织深度参与基层治理的新路径,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打造出有温度、有效能、可持续的基层治理新模式。

走进景龙社区,各类社会组织活跃在街头巷尾:银发志愿者组成“银龙守护队”开展社区巡逻,文艺团队用“快板述党史”传递党的声音,志愿者协会为流浪人员“让爱回家”……这些温暖而有力的场景,正是社区治理活力迸发的生动写照。

 阵地支撑,服务网络全域覆盖

自2017年成立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以来,景龙社区为6家社会组织提供专属办公空间和物资储备,打造“一站式”孵化培育平台。同时,整合党群服务中心、平急两用设施、红星广场等资源,构建“1+6+N”服务网络(1个中心、6家组织、N个共享阵地),实现资源共用、活动共办。

阵地不仅是组织的“落脚点”,更成为连接居民的“连心桥”。无论是社区义巡、政策宣讲,还是公益培训、文体活动,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参与其中、享受服务。

据了解,社区通过指导辖区内社会组织依法登记、完善章程,建立“需求调研—项目立项—标准执行—效果评估”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推动服务项目化、专业化、可追溯。

可可沙龙志愿者协会制定《“让爱回家”流浪人员救助流程》,实现救助响应标准化;龙之韵老年人协会推行“月月捐”资金全流程公示制度,确保善款阳光透明。如今,各组织实现“服务有计划、执行有标准、管理有依据”,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多元队伍,凝聚治理强大合力

社区汇聚起一支老中青结合、专业多元的志愿服务队伍。目前,可可沙龙志愿者协会拥有会员343人,专注流浪救助与证件补办;龙之韵老年人协会356名成员常态化开展困难群体关爱;花枝俏武术舞蹈协会1236名会员多次组织“千人广场舞”参赛展演;鸿信缘老年舞蹈协会下设合唱团、舞蹈队、快板宣传队等多支队伍;逸心瑜伽协会为6000余名妇女提供身心健康服务。

“银龙守护队”累计出动863人次,参与交通劝导、矛盾调解;“快板宣传队”用群众语言讲政策、传文明,成为社区治理不可或缺的力量。

精准赋能,输血造血协同并进

景龙社区通过“民生微实事”项目、社区基金、活力资金等渠道,整合资源支持社会组织发展。既聚焦老年人、残疾人、低保户等特殊群体开展精准帮扶,又支持群众性文体活动和居民自治,推动社会组织实现从“被扶持”向“自我造血”转变。

“既要‘输血’,更要‘造血’。”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项目化运作和资源链接,社会组织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居民参与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成效是检验工作的“试金石”。近年来,景龙社区社会组织交出亮眼成绩单:

可可沙龙志愿者协会帮助181名流浪人员与家人团聚,为545人补办身份证,助力30余名迷途青年重返岗位,荣获深圳关爱行动“十佳公益机构”、龙华区“优秀志愿团队”,会长孔祥玉获评“广东好人”“深圳市十佳爱心人物”;龙之韵老年人协会累计探访困难家庭2460余人次,向广西百色特教学校捐赠物资500余件,为灾区捐款3万余元,获评龙华区“十大品牌社区社会组织”,会长莫荣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花枝俏武术舞蹈协会累计斩获国家级至区级奖项90余项;“快板述党史”项目入选《龙华区党史学习教育优秀案例集》;逸心瑜伽协会开展公益培训百余场,惠及妇女超6000人次。

依托“五有”体系,社区还精心打造“小衣大爱”“爱不打烊”“深漂老人抱团互助”“月月捐”等八大品牌项目,以有温度、接地气的服务赢得居民点赞。

党建引领,“四治融合”绘就幸福图景

在党建引领下,景龙社区推动社会组织、服务阵地与多元队伍深度融合,创新构建“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治理体系,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这一创新实践作为基层治理典范,近日登上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间新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好评。景龙社区正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书写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篇章。

晶报记者 曾广霖 通讯员 黄银彩 刘静

(作者:曾广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