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登山的路又窄又陡,不像现在这么宽坦。三十多年过去,这里的变化太大了。”前些日子,钟绮琴特意再次把母亲从老家接来龙华,老人旧地重游,不禁连连感叹。三十二载光阴似水,她此行的最大心愿,就是再陪母亲走进龙华公园,登一次龙峰塔,拍一张跨越时光的合影。

对于许许多多老龙华人而言,龙峰塔早已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镌刻岁月的精神地标,一段无声却有力的时代见证。

10月30日,龙华街道在龙峰塔下开展以“龙峰塔的独家记忆”为主题的影像展览,透过“血脉·共生·记忆·塔影”四大章节,交织出一幅属于这座城区的绵长时光画卷。在展览开幕之前,我们特别采访了数位曾与龙峰塔并肩成长的老居民,他们不约而同地谈到:“龙峰塔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龙华从发展走向繁荣的忠实见证者。”


初建“龙峰阁”:影像中的城区进化史
1992年,龙华公园正式对外开放,三层高的龙峰阁也于同年拔地而起。

据史料记载,龙华公园由龙华镇投资筹建,总面积约13万平方米,园内涵盖大家乐舞台、游泳池、儿童乐园、溜冰场等设施。这个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迅速成为龙华及周边居民假日休闲的首选地。
对于1990年出生的庄银柳而言,龙华公园承载着她的童年成长记忆。她翻看着儿时的照片,许多摄于龙华公园的龙峰阁下、秋千上、旋转飞机中……一张张,都是九十年代最真实的幸福存证。

“那时公园门票一元一位,进去的人总会郑重地在公园门口石碑或龙峰阁前拍照留念。”80后陈莞彬回忆道。1995年春节,他的姑姑一家来深探亲,全家人特意买票入园,在龙峰阁前拍下新春大合影。1998年,《还珠格格》风靡全国,龙华公园迅速兴起“古装写真”风,陈莞彬记忆犹新:“春节时满公园跑着‘小阿哥’和‘小香妃’。”
彼时,刚满二十岁的钟绮琴刚从梅州大埔只身来深。“我算是比较顺利的,很快找到了工作,还分到了宿舍。”一年后,她将从未走出大山的母亲接到这座正蓬勃生长的城市。当时她的宿舍毗邻龙华公园——那周边堪称全镇最热闹的休闲聚集地。公园门口的摄影师热情招揽游客,她想母亲难得来这一趟,便请师傅在龙峰阁前为母女俩拍下一张极具纪念意义的合影。
据原龙华公园园长杨忠回忆,当时每逢节假日公园就会举办游园盛会和水上芭蕾表演,那时春节人流最高峰单日入园人数突破一万人。从开园至2000年,累计860万人次的游客量,不仅是公园人气旺盛的体现,更是那个温情年代生动的注脚。


塔影新生:从休闲地标到精神象征的升华
跨入千禧年,伴随着龙华的城市化进程加速,人们渴望一座更现代、融合休闲、娱乐与运动功能的大型自然公园。为回应居民期待,同时延续“龙华人民战斗不息、创业不停、健康成长”的精神,龙华镇决定对龙华公园进行升级改造,并在原“龙尾”山顶重建一座更高、更宏伟的塔。
2002年,巍峨的九层龙峰塔正式竣工。塔尖镶嵌的璀璨明珠,象征着龙华在这片“双龙吐珠”之地永不停步的奋斗史。新建成的龙峰塔不仅成为龙华崭新的城市地标,更承载着区域精神传承的时代使命。

2003年,龙华公园取消门票,向居民免费开放。散步、唱歌、溜冰、登山……至此,龙华公园真正成为了居民日常休闲的生活客厅。那时,陈莞彬常与同学晚修后到露天卡拉OK投币唱歌;庄银柳总是一放学就拎上溜冰鞋冲向焕然一新的溜冰场;钟绮琴则钟爱登山锻炼,只要时间允许,几乎每个黄昏都会登至塔下,放松身心。
“它就像一位老朋友,不说话,却一直陪伴。”对于像钟绮琴这样的来深建设者而言,龙峰塔所提供的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一种精神支撑。而对于从小在龙华长大的庄银柳来说,这份精神支撑由来已久,因为这里沉淀着革命先烈与早期建设者留下的精神气蕴,也承载着新一代龙华人的敬意与梦想的地方。
“我最早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来自这里。”庄银柳回忆,学生时代学校每年组织扫烈士陵园,听着老师讲述过往的故事,内心交织着感伤、感激与澎湃的情绪。
在离龙峰塔不远处,庄严肃穆的东江革命烈士纪念碑与革命烈士纪念亭共同构成了一片精神场域。碑石上镌刻的英名,成为无数龙华人奋斗不息的精神源泉。

陈莞彬也清晰记得,自己初中入团宣誓仪式就在此举行。正如建塔时所提出的“建塔以励后人,待英才辈出”,龙峰塔与革命烈士纪念碑的交相辉映,散发的开拓、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龙华人奋发向前,也吸引着无数来深建设者于此扎根、造梦、拼搏。
街巷焕新纪:与一座城的加速时光

2000年以后,一切新鲜事接踵而来,龙华街道以龙峰塔与公园为原点不断向外扩展。
人民路一带,原先的荒地渐次立起工业厂房与商业配套,老旧村落悄悄变身为商品住宅小区。美丽AAA、城市明珠等大型楼盘相继落成,钟绮琴口中“大城市的样子,从那会儿开始变得更为清晰。”
龙华第一家麦当劳就开在龙华人民路上。“那时候价格不菲,还得攒那种小张纸质的优惠券,周末约同学一起拼套餐。”陈莞彬笑着回忆,“那是一代人的‘奢侈体验’。”
公园附近还开了一家名为“哥哥乐”的西餐厅,装修风格特别洋气,每天放学,二楼卡座挤满了中小学生。年轻情侣逛完公园后,顺便在公园路花市买一束鲜花,然后牵着手去西餐厅,点上一份牛排意面——在当时,是浪漫至极的事。
沿着公园路的两侧商铺陆续开了电玩城、书城、精品店,再远一些的人民路、工业路、龙华文化广场周边,高新产业园、高端写字楼、大型商场、休闲场所、各地风味餐馆纷纷落成……龙华的城市功能持续提升,城市纹理不断延展、日趋丰满,它也逐渐由加工制造基地转向智能制造与创新创业热土,人口结构、消费业态、城市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再往后,龙华街道再次奋力掀开城市蝶变的新篇章。2011年,壹成中心项目纳入城市更新计划,此后数年,该片区老城焕新、能级升维,旧厂房和城中村被“推倒重建”,一个占地约60万平方米的“巨无霸”商业综合体——壹方天地拔地而起。它从老旧城区的基底上,蝶变为集居住与购物于一体的现代生活中心,不仅彻底盘活了龙华商圈的人气,更推动整个城区商业格局的焕然一新。
如今,“龙华超级商圈”绽放蓬勃生机、蝉联"全国百强街道"第三名、经济总量突破两千亿大关……龙华街道正以"工业+消费"双轮驱动模式,以 "航母级" 商业集群为引擎,全力推进“产业重镇、商贸旺地、魅力城区、人文家园”建设。


交融共生:“人、城、产”布局,织就都市锦图
“一步是历史,一步是故事;一步牵着情,一步守着义;八方的玲珑,在塔尖汇聚;四海的智慧,深深铸就在塔基……”正如龙华本土创作的歌曲《塔》所吟唱的,这不仅是歌词,更是龙华发展历程的写照。龙华的发展,既得益于开拓者的高瞻远瞩,也离不开来自五湖四海的智慧与汗水的凝结。
在推进城区发展的过程中,龙华街道精准把握着“人、城、产”三者间的动态平衡,以科学规划描绘清晰蓝图,以基础设施赋能打破有形与无形的隔阂,以营商环境优化培育雨林式的创新生态,以人才集聚激活核心资源,激发城区多元活力。

在龙峰塔的默默注视下,龙华街道完成了从边陲之地到都市核心区的精彩蝶变。然而,龙华的崛起绝非简单的资源叠加或规模扩张,而是一场关于城市为何并如何“生长”的深刻实践——其最终落脚点,始终是“人”。
“音为有你”青工音乐基地的创始人向锋说:“我们在这里为外来务工青年搭建了一个音乐之家,见证了太多人通过音乐在这里找到归属感。龙华的发展,不仅是高楼大厦的崛起,更是每个普通人梦想的开花结果。”


正如向锋所言,龙华正着力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共同体意识。通过构建覆盖广泛的党群服务矩阵、亲邻之家等阵地,将服务精准投送到群众身边;同时,创新开展如“精彩龙华社区文化节”“彩蛋公益课程”“景新夜课”“邻里集市”等特色品牌活动,并持续深化“龙峰夏夜·阅见美好”“龙峰榜样”评选等精神文明建设品牌活动,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都能找到归属感,并在这种包容共享的氛围中,使得“无奋斗,不龙华”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价值追求。

“如今的龙华,既有产业的坚实厚度,也有商业的蓬勃活力,更有文化浸润的温暖质感。”周末常带孩子到深圳书城龙华城阅读的陈莞彬感触颇深:“三十年前,想买本心仪的书得辗转前往福田、罗湖。如今,家门口就有如此舒适的书城,孩子能尽情沉浸阅读时光。”他补充道,类似书城这样能体现龙华人文的标志还有许多,这些已成为彰显龙华文化底蕴、提升居民获得感的“城市客厅”。


尤为可贵的是,在飞速发展的进程中,龙华街道始终注重守护和传承其独特的文化根脉。清湖三界庙、廖氏宗祠、振声书屋等历史印记散布街巷,本土民俗与奋斗精神、商圈文化、青年文化等新质元素交融共生,共同绘就了一幅传统与现代交织、底蕴与活力并存的城市画卷。
从筚路蓝缕的创业岁月,到欣欣向荣的发展今朝,龙峰塔见证了无数建设者用汗水浇灌梦想。如今,站在塔下眺望,现代楼宇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处处跃动着发展的脉搏,展示着这片土地在时代浪潮中迸发的无限潜力。

归来筑梦:老邻居、新梦想与那座塔
大学毕业后,陈莞彬选择返回龙华,目睹故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倍感自豪,但也清醒意识到:在大量人口涌入、多元文化碰撞的背景下,这片生长于斯的土地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他希望能成为这座城市文明的“守护者”、基层症结的“修复者”。
庄银柳同样回到龙华,起初在街道办工作,办公室的窗户正对着龙峰塔。“我特别怀念那段奋斗的时光,刚参加工作时,每当觉得疲惫孤独,一抬头望见塔的灯光,就感觉它像一位老朋友,始终安静地陪伴我左右,”她骄傲地说道。
回到龙华,她始终惦念小时候邻里敞开家门、孩童随意串门玩耍的欢乐岁月。后来,她主动下沉社区,致力于帮助新老居民构建更融洽的邻里生态,“希望每个人在这片土地上奋斗的同时,也能在这座城市里感受到温暖、尊重和归属。”

再次翻看32年前那张在龙峰阁前的母女合影,钟绮琴不禁感叹当初独自来深打拼的艰辛与勇气。当年同一批入职的13个人中,唯有她来自外地。她表示,龙华本地人特别淳朴热情,没有排斥她,反而帮她适应环境、快速成长。2023年,钟绮琴正式退休,但她并未闲下来,而是与朋友合伙创办企业,目前公司也渐有起色。“其实很多来深建设者都是这样想的,走出大山,寻找更好的出路。深圳龙华,不仅给了我们这种可能,也一直为我们指引光明的方向。”钟绮琴说道。

步入龙华公园,人潮涌动,孩子们在草坪上追逐嬉戏,笑声清脆悦耳;老人们三五成群,或在凉亭下对弈,或沿着河边悠闲散步,享受着惬意的午后时光。年轻情侣们手挽着手,在花丛旁拍照留念,记录下这份属于龙华的烟火气。整个公园充满了生活的活力与温馨,展现出一幅和谐共融的美好景象。


如今,一元门票、万人游园、水上芭蕾的往事,已沉淀为龙华人心中温暖而独家的记忆珍藏。而静静矗立的龙峰塔,依然无声地诉说着关于奋斗、成长、梦想与传承的故事。龙华街道此次“龙峰塔的独家记忆”主题图片展览,唤醒了深埋于城市肌理中的集体记忆,一种名为“我们”的共同体意识便悄然生长,这份由记忆构筑的文化向心力,正成为龙华在高速发展中保持独特魅力与人文温度的坚实基石。
晶报记者 曾广霖 龙华街道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