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融入生活、文化润泽民心!宝安区 “博享非遗・博乐社” 年度系列活动收官

池婷
10-30 10:50
摘要

非遗融入生活、文化润泽民心!宝安区 “博享非遗・博乐社” 年度系列活动收官

​10月26日,深圳大悦城中庭广场古乐悠扬、汉服翩跹,“秋韵流芳・国风共赏” 文化汇演圆满落幕。这场演出既是宝安区 “博享非遗・博乐社” 年度系列活动的收官之作,也是该品牌与深圳大悦城的首次跨界合作。

​据了解,“博享非遗・博乐社” 由深圳市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打造,自2025年5月启动以来,历时半年累计开展12场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足迹遍布社区、校园、企业与商圈。此次与深圳大悦城的合作,是系列活动首次深度联动商业领域,让非遗文化走出传统场馆、走进现代商业空间,既实现了 “非遗走进基层、贴近群众、融入生活” 的目标,也为后续深化商圈合作奠定了基础。

惠民为本:文化服务 “沉下去、活起来”​

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博享非遗・博乐社” 以 “传承经典、浸润人心” 为宗旨,以节庆为纽带嵌入重要节点:劳动节为产业工人送非遗表演,端午节借包粽子传 “家国情”,儿童节设非遗手作课,七一展红色非遗作品,教师节演传统礼仪,国庆展非遗匠人作品,中秋办诗会与灯笼制作。​“节庆 + 非遗” 模式让非遗从历史符号变为生活载体,提升参与度与传播力,让文化服务触达不同群体。活动特别关注产业工人,推出 “润心艺堂”,邀请老师教评书、相声、快板。工人们下班后学曲艺,既提升艺术素养,又获得精神放松与文化归属感,让文化惠民从 “送文化” 变为 “共参与”。

​场景创新:非遗文化 “走出去、融进来”

“博享非遗・博乐社” 打破空间壁垒,推动非遗 “走出去、融进来”:走进社区教剪纸刺绣,进校园开非遗讲座,入厂区办小型演出;同时联动商业,此次与大悦城合作,借其展览平台将非遗融入商业场景。​大悦城收官演出中,国风装饰、非遗舞台与体验区随处可见,市民购物时可看汉舞《丽人行》、听魔方秀《见证奇迹》(含传统戏法),还能参与知识问答赢礼品。活动特邀曲艺 “牡丹奖” 获得者赵梓琳,其快板《非遗赞》获阵阵掌声。​“动态展演 + 商业场景” 模式让非遗成都市生活部分,商业空间升级为文化体验场所。活动设知识问答、竞猜、互动游戏,七夕推 “书信传情”“手串创作” 体验项目,“打卡集文创” 引导市民进博物馆,形成线上线下文化生态。后续双方将深化合作,让非遗进更多商圈。

​“博享非遗・博乐社” 不只是活动集合,也实践公共文化服务理念。以非遗为载体、惠民为内核,形成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共享” 模式。12 场活动让非遗摆脱 “节日限定”,实现传承常态化;针对青少年、工人、居民设计差异化内容,体现文化服务从 “大水漫灌” 到 “精准滴灌” 的转变。​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深圳需深厚文化底蕴支撑。“博享非遗・博乐社” 连接传统与现代,让非遗融入生活,为深圳文化建设注入活力。​

晶报记者 池婷

(作者:池婷)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